-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北大学16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调查研究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作业成绩
姓 名: 钟子豫
专 业: 计算机类1
学 号:
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
上课学期: 大一上
任课教师: 段炼
一、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后感
书名 论语 作者 孔子弟子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书籍
来源 书店购买 选择原因 国粹经典 阅读
方式 通读全文 主要
内容
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的反应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印象最深的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
感想与评价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他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他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有美丽文化都以它安详的姿态静静的躺在那泛黄的纸张上。两千年前的孔子,因他众多的知能,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生平的许多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慧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慧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我也对孔子的仁爱之道尤为触动,孔子曾经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提倡仁爱, 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点余地。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所谓的仁,是说其从心底里欣然地去爱别人,他喜欢别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欢别人有灾祸;这是从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报的情感。治学方面,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包容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孔子讲究孝道,孝字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而今天的人们却在渐渐失去这一美好的品格。从古至今,讲孝都是非常必要的,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在孔子看来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顺。在现代社会中,孝道、仁爱、修身和治学,每每被人忽视,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为学之道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备 注 感想与评价1000-1500字,可以加页 一、观看《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或《感动中国》,写一篇观后感
观看时间 观看途径 主要内容 最打动你的人物与事迹
感想与评价 备 注 感想与评价1000-1500字,可以加页 二、参加一次社会调研活动,写一份调查报告
活动
时间 2016年11月至12月 调研地点 全国各大高校 调研对象 在读本科大学生 调研
内容 关于大学生对智能手机使用情况 调研了解到的情况 时代在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机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而手机则分为智能手机和非智能手机,其中,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智能手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我们享受它所带来的乐趣时,其附带的“副产品”也接踵而至:避之不及的安全隐患、日益增多的“手机控”、飞速传播的“不良信息”……这些问题也正困扰着人们,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到底利过于弊还是弊过于利?智能手机对人们的影响究竟如何呢?于是我就智能手机使用情况最为普遍的大学生群体进行了本次社会调研 调研内容与课程内容结合情况 本次调研以当代大学生智能手机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