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讲稿1-拉萨至格尔木.docVIP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扬州大学讲稿1-拉萨至格尔木

中国与美国 赵一凡征求意见稿 作者自述 30年前在哈佛,我师从艾伦教授,攻读美国文化思想史。同时钦佩费正清,及其弟子辈汉学家,如傅高义、孔飞力、张光直、杜维明。左右逢源,双管齐下,令我获益良多。 博三那年,我突发奇想,要把费氏《美国与中国》颠倒过来,重写一部中美文明比较史。可惜那时中国太穷,我也未做好准备。忍耐积累至2008年,国际形势陡变:中国与美国一字并肩,转眼变成G2啦! 为此我修订提纲,增补资料,开笔撰写《中国与美国》。不料其间又生变故:敝人在哈佛前后8年,通习欧美史籍,走遍美国大地,却对自家国情不够熟悉。尤其最近10年,中国西部变化惊人!于是便有一个考察西部的大胆计划。 2011年春夏,我驾车2万公里,纵横11省区。沿途笔记不辍,走读结合,虚实交错。3个月辛苦考察,不但触动思想、改变观念,而且革新我的著述文体:西方理性思辨,汇入明清笔记。当今社会变革,化作学案分析。 以下文稿,出自我的《2011年西部国情考》。承蒙《书城》不弃,连载其中青海新疆部分,逐一配发实景照片。至于它们是游记、评论、还是比较研究,自由读者评说。 《中国与美国:2011西部国情考》 合计25万字,分七章,设前言后记。 第一章:青山逶迤彩云天(一稿,自海南、广西、贵州到云南), 第二章:走进香巴拉(上海早报发二稿,滇北川西,川藏南线), 第三章:天路通拉萨(上海早报发二稿,藏南、拉萨、青藏线), 第四章:南疆大漠行(书城发二稿,青海柴达木、罗布泊、南疆八城), 第五章:天山牧草青(书城连载中,乌鲁木齐、北疆、哈密、河西走廊), 第六章:过了黄河是秦岭(二稿待发,陕南、川北、重庆、成都), 第七章:又见中原,又见中原(一稿,恩施、襄樊、南阳、洛阳,吕梁山、陕北、鄂尔多斯至北京) 以上40篇,俱已安排《上海早报》、《书城》连载发表。剩下25篇,仍在二稿修订中。 4月24日周日:拉萨740公里至沱沱河兵站,多云间晴,零下5-15度,加油2次435元,油价8.83元/升 今天要走青藏线,丝毫不敢懈怠。5点起床,退房。出门装车,给龙宝挂上哈达。5:40驶上金珠路,环卫工人已上班。出城区,黑咕隆咚,遍地冰雪。大灯慢走100公里。过羊八井,国道冰雪融化过半,让我松一口气。 青藏公路又称109国道:它北起西宁,南至拉萨,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是全球海拔最高的干线柏油公路。此路四季通车,限速70公里。沿途景观有雪山、草滩、盐湖、戈壁。 从拉萨驾车去格尔木,一般要走2天。今日走740公里到沱沱河,途中要翻越日月山、橡皮山、唐古拉山口,还要穿越香日德河、楚玛尔河、通天河。 8点至当雄县中,停车喝热茶,吃包子,听娃娃齐声朗读。再走,念青唐古拉冰雪皑皑,唯国道中间无冰,这是养路工的功劳。金色晨曦中,牦牛悠然吃草。藏族村寨里,牛粪饼堆积如山。 转一大弯,见青藏铁路。我卸下前窗,单手抓拍。拍完关窗,又摊开擦车布,淋上水,保持车内湿度。 西藏有民谚唱到: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直发抖,七八九泥石流,十冬腊学狗爬。今天不只是发抖:龙宝一路攀升,车内明显缺氧。我在路边停车,给3个制氧机加满水,轮番制氧。 11点到那曲镇(4507米),在山口加油,又加助燃剂。此时阳光炫目,大风嘶吼,从山口往下看,那曲镇人烟稠密。 那曲意为“黑河”。那曲地区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人口45万。这里高寒缺氧,不见树木。那曲镇1959年设立,起初是藏北畜产集散地,现已发展至人口2万,工厂企业20余家。由于国道省道在此交叉,那曲镇也是藏北枢纽:它东去昌都,西通阿里,北上西宁,南至拉萨。 青藏铁路 养路工 至十字路口,进饭馆找吃喝。藏族大嫂连喊带笑,给我割一坨风干牛肉,切片装盘。我吃一片挺香,又要汤喝。她端来羊杂碎汤,帮我兑进野葱、盐面、油辣子,我趁热喝下,周身冒汗。付款60元,此时刚过12点。 小平在纳木错贪玩犯病,促使我高度重视吃饭问题。所谓“高反”,无非3个原因: 第一误了饭点,造成低血糖; 第二途中不吸氧,致使心肺衰竭; 第三缺少保暖衣物,引发寒战虚脱。 当年红军过雪山,牺牲如此之众,关键就在于缺食少衣,没有医药救护,可怜他们连口热汤也喝不上! 早年红军如此,后来的官兵可有改进?我在拉萨听说:为了照顾青藏线退休干部,上级一度将其安置到苏州杭州,以便疗伤治病,颐养天年。 那曲街头 唐古拉山口 不曾想,老兵们入住江南干休所后,接连故去。总后这才发现:原来他们的心肺器官,早已习惯了雪域高原。他们老了,哪儿都不能去,只能留守格尔木! 全军驻地最高的那曲,流传3朵雪莲花的故事。1999年,军医彭燕从二医大毕业,奉命去那曲。在她之前,军分区已有2位女兵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