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武汉城市圈总体的规划纲要20072020-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课题委托单位: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课题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课题参加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
1.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前言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在罗清泉省长、周坚卫、李春明两位副省长的直接过问与指导下进行的。2004 年7 月,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罗清泉省长的批示,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
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参加的联合课题组。
《规划》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由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规划》的集中调研工作从2005 年4 月中旬开始,至5 月底结束。2005 年7月1日,省政府主要领导听取了课题组工作汇报,并对《规划》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希望。2005 年10 月初,课题组对各单位承担的《规划》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方案。2005 年11 月~12 月,城市圈办公室将修改后的《规划》总报告第二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3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征求意见。2006 年1~2 月,课题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并于3 月初再次将修改稿分送城
市圈9 市和2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进一步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于2006 年4 月进行了第三次较大的修改。2006 年5 月15 日,在湖北省黄冈召开的“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上,罗清泉省长、周坚卫常务副省长、李春明副省长及省政府所属的30 多个厅、委、局负责同志和武汉城市圈所属9 市市长,听取了课题组长所作的《规划》要点汇报。省领导对《规划》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希望抓紧进一步完善和组织专家论证评审,及时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2006 年7 月29 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持,邀请由吴良镛院士、吴传钧院士、邹德慈院士、叶大年院士及陆大道院士等15 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进行了评审,最终结论为:“《规划》基础工作扎实,图文并茂,思路清晰,创新性强,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规划研究成果。为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评审专家们一致通过评审。”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总体要求,突出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市场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并通过整合、协调,以及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水土资源空间保障体系、空间管治和
配套区域政策加以实施。规划期限为2007~2020 年。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注意同《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相衔接;在规划方法上,以“战略-目标-路径”分析为主,采用遥感与GIS 技术和多种数学模型,力
求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有机结合,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是一项专家与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集四个单位20 多位科研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工作深度还不够,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课题组
2007 年4 月15 日
2.目 录
第一章发展背景条件与发展战略........................................... 5
第一节战略地位 ..................................................................... 5
第二节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 ............................. 6
第三节发展定位 ..................................................................... 8
第四节建设的基本原则 ......................................................... 8
第五节发展目标 ..................................................................... 9
第六节发展思路与建设途径 ............................................... 10
第二章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主体功能分区 .............................10
第一节资源环境承载力 .........................................................10
第二节主体功能分区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10
第三节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纠正预防措施单填写要求.pptx VIP
- 《食品安全法》考试复习试题有答案.doc VIP
- 贵州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信息科技》参考教案.docx VIP
- 小学数学一升二开学摸底考试测试卷及答案(共三套) .pdf VIP
- 电子商务客户服务(周艳红第二版) 教案全套 项目1-7.pdf VIP
- 【苏教版信息科技】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资源的管理与贡献》课件.ppt VIP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自主选择课余生活》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x VIP
- [全国卷]CSP-J 2023年初赛真题试卷.pdf VIP
- 2025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毕业考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docx
- 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及.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