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轮子交通工具 轿子历史.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没有轮子交通工具 轿子历史

没有轮子的交通工具 轿子的历史 【轿子的起源】 ? ?? ?? ? 轿子,在宋代以前,人们称之为肩舆。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交通工具。“舆”本义指车厢。顾名思义,肩舆是指扛在人肩膀上的车厢。这个名称准确地表明了轿子的特点,也说明了轿子与其它交通工具的根本区别。 ? ?? ?轿子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轿子的原始雏形产生千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初期。《尚书?益稷》中有一句话:“予乘四载,随山刊木。”这是大禹自述其治水经过时讲的。后人解释,这四载是:“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 。”(《史记?夏本纪》) 这个 “欙”(雷),就是最原始的轿子。它倒底是什么样子,有的古文献说:“山行即桥”(《史记?河渠书》),这是由于欙是过山之用,负在一前一后两个人肩上,远望过去“状如桥中空离地也”(《癸已类稿?轿释名》),所以,在上古时,轿、桥二字相通。而它的具体形状目前还无从可考。 ? ?? ???1978年,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木质肩舆,有屋顶式和伞顶式两种制式。其中一件经复原后还可以看出原来面貌:它是由底座、边框、立柱、栏杆、顶盖轿杆和抬杠几部分组成。底座呈长方形,顶盖如同四面起坡的房顶形式,轿身原应围以帷幔 ; 轿前开有小门,供乘者出入; 轿杆捆绑在底部边框上,和以后轿杆固定于轿身中部的制式不同。这是目前己发现存世最早的轿子的实物。从它比较完备的结构来看当时制造轿子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在它之前,必然还应有一段发展完善的过程。由此可以推断,轿子起源于夏朝初期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 ?? ?一般认为,轿子是在古代车子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中华民族造车的历史更早。《淮南子?说山》一书记述:“见飞蓬转而知为车。”古代人们从自然物的滚动中得到启示: 圆形的物体在平面上移动要比其他形状的物体迅速得多。于是古代人们学会了采用在重物之下排垫圆木的方式来搬运东西,这有河南等地的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遗址为证。到仰韶文化的晚期,人们己经用轮制技术来制造陶器,想必当时的工匠也会尝试制做车轮的。车辆的伟大发明,使中华民族在克服平原地区的交通障碍方面取得了成功。当远古先民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为了生 存和发展,经常“迁徒往来无常处”的时候,车子给了他们多么大的便利啊! 不仅如此,以车子的伟大发明为先导,我国的上古无先民陆续发明了适用于不同自然环境的多种交通工具。大禹“乘四载”,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史记?夏本纪》)。他使用了各种交通工具,轿子就是其中之一。 ? ?? ?? ? 轿子最初是专供人们行山路而用的交通工具。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在给武帝上书中称: “入越地,舆轿而隃 (逾)岭。”这也是“轿”以单宇词首见于史书。可以想见,笨重的木车轮是无法在崎呕不平的山路上行驶的。于是人们干脆把车轮卸掉,单把车厢抬起来走。为了减轻肩头的负重,这种过山用的交通工具多用竹子编成,所以,当时又有“竹舆”、“编舆”、 “箯(边)舆”、“笋”、“箯”等名称。但它们指的都是同一种东西,即轿子。 ? ?? ?抬轿而行,要远比乘车平稳、舒适。于是,轿子又从专为走山路所用扩大为皇室贵族等人在平原或宫苑内的代步工具。汉代舆轿的形象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汉墓出土的铜铸贝器上可 以见到,它是一个长方兜形,有两根抬扛,但没有帷幔和顶盖,乘轿者取“席地而坐”的姿式,由四个短衣铣足的壮汉肩抬而行。从轿身上的斜方格纹推测,它应当是用竹从轿身上的斜方格纹推测,它应当是用竹篾编织而成。由于该墓是汉代古滇人之墓,这种舆轿当属滇人所用的物品,它与同期关中、中原地区汉民族所用的舆轿是否制式相同,有待进一步考证。 ? ?? ?轿子还有一种称呼叫“步辇”“辇”本是木轮手推车。从秦汉开始,“辇”成为君王、后妃乘坐工具的专用名称。步辇就是辇车去掉车轮用人抬行。《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曾写道:“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书中注解说:“《舆服志》云:。殷周以辇载军器,职载刍豢,至秦始去其轮而舆为尊也,。”《后汉书?井丹传》也提到:“就起,左右进辇……至晋有肩舆。”这种步辇到晋朝,桓玄更有创新,“(玄)更造大辇容三十人坐,以二百人舁(于)之。”(《晋书?桓玄传》)这是史书第一次关于特大轿子的记载。熊忠《古今韵会举要?七遇》注明:“后世称辇日步辇,谓人荷而行,不驾马。” 由于轿子逐渐成了供皇帝贵族享受的代步工具,所以形制变化较大,新的名称也越来越多。晋朝顾恺之画有《女史箴(真)图?班姬辞辇图》,画中汉成帝与班婕妤同乘一驾肩舆,轿上笼罩网幛,夏日可避蚊虫,轿前置軨,乘者倚軨而坐,轿夫为前六人后二人。这种八人抬的轿子又名“八掆(钢)舆”、“八扛舆”,是一种高等肩舆,当时只有皇亲王公才能乘坐。 ? ??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