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客家土楼-文化积淀.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客家土楼-文化积淀

浅析客家土楼的文化积淀 土楼的历史形成 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祖先是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1] 客家人的迁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迁和客家人的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就迁徙行为而言,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与迁移过程的历史相对应,迁移原因在各时期也各不相同。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 正是由于客家人长期漂泊流离的经历,从而锤炼了客家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勤劳勇敢的品质。当客家先民辗转奔波最后找到闽、鄂、赣地区时,与赣南、闽西、粤东的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在一起,于是便形成独特优秀的客家民系。 千百年过去了,土楼名声大振,土楼俨然成了客家人的代名词。提到客家人们就自然而然的想到土楼。 据资料记载,土楼最早出现可追溯到唐朝。当时有一些民众反抗政府,就建起了类似土楼的山寨,还有在明朝的时候,倭寇盛行,频繁骚扰,加上盗贼猖獗,人们只能被动防御,四围土墙,建起土楼。 客家土楼是我国防御性极强的民居之一,并且是防御民居中造型最优美,最令人惊叹的一种,尤其是圆形土楼。 二、土楼栖居文化与建筑技术 (一)客家土楼栖居文化 栖居离不开“场所”,本义是“地方”.但栖居意义广的“场所”不是“地方”.任何“地方”都是先天存在的,人与地方发生了栖居关系,就有了栖居文化,如神圣事物的设立等,才会产生“场所”的文化意义。[2]场所第一要适应生存需要,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五个层次的表述中,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作为最基本的第一、二层次,人类早期的穴居与巢居都是在当时生产力条件下防御自然物袭击的栖居场所。而城堡则是人类建筑技术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时期所创造的防御人类自身异己武装进攻的场所,并且,它的聚居功能促进了古代城市的发展。客家最具有代表性的栖居场所是土楼,而客家土楼以福建省永定县的土楼最具有代表性。永定客家先民来自中原,其栖居场所经历了由简陋的“堡”、“寨”到“土楼”的过程。永定土楼就是在这些“堡、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中国移民和建筑史的大背景中追寻永定土楼的建筑的脉络,显而易见,水定土搂之根源于中原的建筑文化。 (二)客家土楼的建筑技术 现在所谓的土楼通常指用生土方筑墙体以承重的楼房,有的包括平房,有的则仅限于二层及三层以上的大型楼房,这里所说的土楼也是指用生土夯筑墙体的土楼。土楼筑墙的建筑原料是原生土,但不是单纯的红壤土,而是“三合土”,“三合土”由红壤土、田螂泥、名墙泥合成。其中需要量最大的是红壤土,田螂泥即耕地下层未被翻犁过来的新土。这三种土一般都不单独使用,而是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使之发酵成熟后才使用。在已经发酵成熟的湿夯三合土做细后,以红糖、蛋清水及糯米汤水代替水加入三合土中,翻锄和匀。单独使用这种三合土进行夯筑的土墙为普通的夯土墙,比普通夯土更高级的还有于夯、湿夯与特殊配方湿夯三种。土楼墙体以竹片、木条作筋骨,以舂、压及“大墙板”技术夯筑,这样的土墙就坚如磐石。由此看得出,土楼建筑的核心技术是在夯土筑墙技术上,客家根据当地的建筑材料资源而进行了夯土筑墙的技术创新。[3] 三、土楼的建筑风格 (一)土楼种类 殿堂式围屋 这个是早期的多以生土夯筑而成,永定现存的不多。特点在于它内设上下厅堂、天井、后室、横屋、巷道等。无论是“二堂二横”还是“三堂四横”的殿堂式围屋,中轴线分明,整体呈方形,横屋只有一层或二层。规模较小,结构较简单,横屋明显高于厅堂、后楼。 五凤楼 屋脊屋脊飞檐多为5层叠,犹如展翅的凤凰。其形制与殿堂式围屋和府第式方楼相似,内设厅堂、横屋,五凤楼前低后高,逐级升高,后侧主楼最高,顶瓦呈层叠式。如像地基为山地斜坡,则楼内厅堂、横屋都随地势而呈阶梯式升高,楼内地面亦呈阶梯形。 府第式方楼 “三堂二横”式的结构,又称“三堂屋”,建筑平面与五凤楼相似,但一般规模较大,各种设施较齐全,门坪外还筑围墙。在中轴线上的3座楼房,前低后高,间隔天井,天井两边是厢房。前座楼设前厅,出口为大门,中座楼设中厅,或称大厅,是全楼公共活动中心,后座为主楼,设正堂。 方形楼 这类土楼在永定为数最多,结构都比较简单,或封闭式,或开放式,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二三层,或四五层,或面阔二三间,或面阔多达十几间,或单独呈“口”字形,或“目”字形。 走马楼 这类楼多数是靠着山建起来的,错落有致。走马楼有好几种形式,有由方形楼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