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借古讽今的手法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这时的唐王朝,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杜牧说: “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本文就是他23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这篇赋体散文,借古讽今,通过描述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向唐朝统治者提出了警示,表达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民的情怀。 第一段 交待建宫的时代背景及巨大的耗资。 先总写再细写,由远而近,由外而里,逐一介绍了阿房的内外奇观,叙述中时有照应之笔。 写秦始皇的豪奢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揭示出秦朝必亡的命运。 (1)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四、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 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名词作动词,放火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借鉴 5、廊腰缦回 “腰”“缦”名词→状语 像人的腰部 一样, 像缦带一样 6、蜂房水窝 名词→状语 像蜂房 像水窝 7、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云”“龙”“霁”“虹”,名词作动词 8、歌台暖响 “响”动词→名词 歌声 9、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用辇车 10、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动化动,指收藏的金银珠宝,经营的金银珠宝。精英,形容词用着名词,精品。 1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是名词用着状语。铛、石、块、砾,是名词用着动词。 3、第三段中的大段排比是围绕哪两个方面展开的?表明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是围绕“秦始皇”和“老百姓”两个对立面展开的。 表明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秦始皇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老百姓在辛勤劳作。老百姓只是敢怒而不敢言。 4、最后一段总结历史教训。哪句话是作者在向当朝统治者敲警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七、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1、请在10个字以内,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 一、建筑宏伟,歌舞不休 二、宫女众多,生活奢靡 三、秦爱纷奢,导致灭亡 四、评论六国,点明主旨 外 内 古 今 阿房宫赋 八、分析课文: 多少楼台烟雨中 本段语言极富表现力: “毕”、“一”、“兀”、“出”四个字揭示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的骄纵享乐,饱含着几十万劳动者的无数辛苦和血泪,寓情于叙,爱憎强烈。“覆压”言其广,“隔离”言其高,“构”、“折”、“走”、“流”,又使巨大的建筑群动了起来。以龙喻桥,以虹喻道,再配上“卧波、行宫”,将静物写活。又故作疑问,构成对句,意境迷离。“歌台、舞殿”互文,又突出反映了受尽欺凌和侮辱的宫女们的痛苦心情。 这些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下文揭露秦始皇骄奢淫逸的生活作了铺垫。 想象 修辞有对比、对偶、夸张、比喻、反问、 通感等; 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 描写动静结合,前后照应。 作者一方面写了宫人的来历,写宫人的生活情境,以及宫人的悲惨命运来反映秦王的生活奢侈,荒淫。 另一方面写秦人对珍宝好不爱惜,到处丢弃,描写了秦人奢侈浪费无度的状况。 第二段 长安回望绣成堆 互文,排比 第三段 本段语言同样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以“嗟乎”开头,转入议论。先说人心相同,应该互相体谅。一句设问是对秦始皇穷奢极欲、强取豪夺的有力谴责。接着,摆出秦始皇的罪证,以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紧紧扣住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了一幅幅秦始皇“劳民伤财”的触目惊心的图画。最后三句将独夫的骄固与人民之怒形成鲜明对照,说明了秦灭亡的到来的必然性--“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些短句相连,短促有力,生动的表现了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速,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可怜焦土”又与上文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照,再一次为下文的议论造势。 作者发表议论,指出六国灭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在于自己而非秦国和天下人。作者运用了假设论证,说明爱护百姓可以拒敌固国,万世而为君,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存亡。 作者讽谏时弊,希望统治者以秦灭亡为借鉴。 第四段 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