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7讲的学案边塞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三语文第7讲的学案边塞诗

古诗鉴赏-边塞诗 适用学科 语文 适用年级 高三 适用区域 全国通用 课时时长(分钟) 120分钟 知识点 边塞诗 学习目标 掌握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习边塞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学习重点 掌握边塞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学习难点 提高边塞诗的综合鉴赏能力。 学习过程 一、复习预习 请鉴赏下面两首怀古诗。 1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鉴赏提示: 行,诗歌的一种体裁,从军行,写军队生活的乐府古题,王昌龄共写《从军行》七首,这是第四首。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杀敌立功、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诗的前两句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后两句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酷烈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壮阔的塞外景色与将士宏伟的抱负融合在一起,气魄雄阔,风格浑豪。“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常被用来表现杀敌卫国的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中唐诗人戴叔伦写有“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诗句,同此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鉴赏提示: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的就是征战之士的怨愤。诗先写行军的苦况,以风沙昏暗,琵琶呜咽渲染悲凉的气氛。接着写塞外战地的荒旷萧条:茫茫荒野,万里无人,雨雪交加,胡雁哀鸣,胡儿落泪,进一步表现从军征战的劳苦。每年牺牲了那么多的战士,所得只是葡萄种进奉给汉家天子罢了!诗人将厌战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作者没有民族偏见,这在唐边塞诗中也是可贵的。 二、知识讲解 常见意象: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箫笛……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思想情感: 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 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同情边关将士。 批判统治者穷兵黩武。 专业术语: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同情、厌战、离恨…… 表现手法: 对比、触情入景、虚实结合、用典 。 考点1 边塞诗的情感赏析。 考点2 边塞诗的手法赏析。 考点3 边塞诗的语句赏析。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1. 水调歌 无名氏 平时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 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题干】1.“平时落日大荒西”写了怎样的景象?(2分) 【题干】2.有人把最后一句的“候”改为“听”,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4分) 【题干】3.请结合全诗赏析“孤山几处看烽火”一句。(4分) 【例题2】 读李益的两首边塞诗,回答问题。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题干】1.两首诗都表达了 主题。 【答案】 征人思乡。 【解析】 相同的对象——征人,相同的情感——思乡。 【题干】2.试分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诗句中的形象。 【答案】 “碛里”“月中”使人倍感环境的悲凉,气氛的悲怆。“三十万人一时回首”夸张手法写出典型的情景,显出笛声的哀怨,表现征人思乡的感情。 【解析】 “月”是思乡的象征。 这是文学中的空间手法,因为月亮是共同拥有的东西,你不论身在何方,只要今夜晴朗,都可以看得到,所以可以寄托相思之情! 边塞基因法: 边塞基因法就是从边塞诗已知的特点和规律等基因中选择需要的因子,作为答案的元素。思乡便是边塞诗的特点和规律之一。 【题干】3.“沙似雪”“月如霜”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两个比喻写出边塞的荒寒凄冷,描绘出触发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 【解析】 “似、如”是比喻词,不难看出手法是比喻;“雪、霜”的特点是寒冷。 【例题3】 塞下曲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②。 从来幽并客③,皆共黄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④。 [注释]①萧关:古关名,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 ②黄芦草:枯黄的芦苇。③幽并:幽,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隋书?地理志》云:“自古言勇侠者,皆推幽并。”④矜夸:骄矜夸耀。紫骝:骏马名。 【题干】1.首联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点明时令及边塞的具体地点,渲染边塞的荒凉冷落。 【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