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硕联考考前主观题(完善版).PDF

  1. 1、本文档共10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法硕联考考前主观题(完善版)

法硕联盟论坛 大师兄整理! 2012 年法硕联考考前主观题 (完善版) 本资料由人气最旺的法硕联盟论坛资深版主整理,公益资 料,请勿商用。任何媒体转载请保留版权。 法硕联盟论坛 中国最大的法律硕士类网站。 刑法总则 1、简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和区别。 答: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犯罪对象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侵犯或直接指向的具体事物,而犯罪客体是法律所 保护被犯罪所侵害的社会利益,二者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犯罪客体寓于犯罪对象之中,揭 示犯罪的本质,而犯罪对象是它的载体。犯罪行为对犯罪客体的侵害,往往是通过侵犯或指 向犯罪对象来实现的。 (2)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之一,而犯罪对象仅是犯罪客观方面中的选择性要素 之一。 (3)任何犯罪都必然侵害一定的社会利益,即侵害一定的客体,但是犯罪对象不一定受到 犯罪的侵害。 ★2、简述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答:(1)不满 14 周岁的人,不应当受刑事处罚。这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时期。 (2)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只对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 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承担刑事责任。这是相对负刑事责 任时期。 (3)已满 16 周岁的人,对一切犯罪行为都应负刑事责任。这是完全负刑事责任时期。 (4)已满 14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是减轻刑事责任 时期。《刑法》第 17 条第 4 款规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 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5)已满 75 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 或者减轻处罚。 ★3、简述单位犯罪理论。 答: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危害 社会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单位犯罪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单位实施的犯罪行为必须是我国法律明文禁止单位实施的那些危害社会的行为。 法硕联盟论坛资深学长秦时月整理,公益资料,请勿商用! - 1 - 法硕联盟论坛 大师兄整理! (2)单位犯罪的主体,必须是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公司、企业、事 业单位、机关和团体既包括各种国有的、集体所有的、合资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 括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以及各种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 (3)单位犯罪,目的是为该单位谋取非法利益,并且单位犯罪行为的实施必须与单位 的工作或业务相联系。 (4)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判处刑罚。刑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4、简述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联系和区别。 答: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 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 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联系:(1)从认识因素看,都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2)从意志 因素看,都不排斥危害结果发生。 区别:(1)从认识因素看,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认识程度有所不同。在直接故意的情况下, 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必然性;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 果发生的可能性。假如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必然性还执意为之造成该结果,合理的 认定是行为人对该结果持希望态度,具有直接故意。 (2 )从意志因素看,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态度明显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这种危害社会 的结果的发生,对结果是积极追求的态度;间接故意则是放任这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不 是积极追求的态度,而是任凭事态发展。 (3)特定的危害结果是否发生对二者具有不同的意义。在直接故意的场合,即使追求的特 定危害结果没有实际发生,通常应当追究预备、未遂的罪责;在间接故意的场合,如果没有 实际发生特定危害结果,就无所谓犯罪的成立。 5、简述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的联系与区别。 答:(1)二者的相似点:都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都不是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2)二者的不同点: ①对危害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有所不同,根据刑法的规定,过于

文档评论(0)

woai118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