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篇消化系统.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3章篇消化系统.ppt

第5章 消化系统;1、消化系统的组成; 口 ;2、消化管壁的结构;图 5-3 消化管微细结构模式图;(二)黏膜下层 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黏膜下神经丛等。黏膜和黏膜下层向管腔内突起,形成皱襞,能扩大黏膜的表面积。 (三)肌层 口腔、咽、食管上段和肛门等处的肌层为骨骼肌,其余各部为平滑肌。平滑肌一般呈内环、外纵排列,两层间有肌间神经丛。某些部位的环行平滑肌增厚,形成括约肌。;(四)外膜 咽、食管和大肠末段的外膜为薄层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膜,具有连接固定作用;其余大部分的外膜含有间皮,可分泌滑液称为浆膜,具有保护和减轻器官之间摩擦的作用。;胸部标志线 肩胛线 后正中线;腹部分区 四分法 九分法;一、口腔;*;(一)口唇和颊 口唇分为上、下唇,两唇间的裂隙叫口裂。口唇的游离缘为皮肤与口腔黏膜的移行部,称唇红,含丰富的毛细血管,呈鲜红色,当缺氧时则变成暗红或绛紫色,临床称为发绀。上唇前面正中的浅沟叫人中沟,上唇外侧的浅沟叫鼻唇沟。 颊为口腔的两侧壁,颊黏膜在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的牙冠处,有一较小的黏膜隆起,称腮腺乳头,是腮腺导管的开口。;(二)腭 腭可分前 2/3的硬腭和后 1/3的软腭,硬腭由骨腭覆盖黏膜而成;软腭由骨骼肌覆盖黏膜而成,其后缘中央有一个向下的突起,称为腭垂(悬雍垂)。腭垂两侧有向外下行的两对弓形的黏膜皱襞,前方的一对连于舌根,称腭舌弓;后方的一对连于咽侧壁,称腭咽弓。;舌;2.舌黏膜 呈淡红色,舌背的黏膜有许多小的突起,称舌乳头,按其形状可分为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等。丝状乳头数量最多,呈白色丝绒状,具有一般感觉的功能。菌状乳头数量较少,为红色钝圆形的小突起,散在于丝状乳头之间。轮廓乳头最大,呈“∧”形排列在舌体背面后端。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含有味蕾,能感受酸、甜、苦、咸等味觉。在舌根背面的黏膜内有许多淋巴组织形成的突起,叫舌扁桃体。;牙嵌于上、下颌骨的牙槽骨内,可切断和磨碎食物,并对发音有辅助作用。 1.牙的形态和构造 2.牙的种类和排列 3.牙周组织;牙;牙 ;牙;牙 ;唾液腺;三、咽;(一??鼻咽 鼻咽位于软腭与颅底之间,鼻腔后方。它向前借鼻后孔与鼻腔相通,向外侧经咽鼓管咽口及咽鼓管与中耳鼓室相通。咽鼓管咽口是鼻咽侧壁上的一个圆孔,位于下鼻甲后方约 1 cm 处。 (二)口咽 口咽位于口腔后方,向前借咽峡与口腔相通。在咽侧壁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的窝内,容纳有腭扁桃体。 (三)喉咽 喉咽位于喉的后方,向前借喉口与喉腔相通,向下与食管相通。在喉口两侧各有一梨形的窝,称梨状隐窝,是异物容易滞留的地方。 ;四、食管;食管;五、胃;胃的形态和分部;位置 指中等充盈程度的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壁的结构特点 胃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构成,其中肌层由三层平滑肌构成,外层纵行,中层环形,内层斜行。在幽门处环形肌增厚,形成幽门括约肌,有延缓胃内容物排空和防止肠内容物逆流至胃的作用。 活体胃黏膜柔软,血供丰富,呈淡红色,空虚时形成许多邹襞。在胃小弯处黏膜形成4~5条较为恒定的纵行邹襞。在幽门括约肌表面的胃黏膜,突入管腔内形成邹襞,称幽门瓣。 ;*;六、小肠;1、上部;2、降部;3、水平部;4、升部;(二)空肠和回肠 空肠位居腹腔的左上部,占空、回肠全长的 2/5,它与回肠之间无明确分界。空肠管径较大,管壁较厚,血供较丰富,活体颜色较红。;空肠 和 回肠;(三)小肠黏膜的结构特点 小肠壁由内向外依次为黏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其结构特点:肠腔面有环形皱襞:粘膜表面有许多细小的长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有大量的微绒毛。;七、大肠;盲肠和结肠具有 3种特征性结构:①结肠带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形成,3条结肠带平行于大肠的长轴排列,在盲肠的盲端汇集于阑尾根部;②结肠袋是因结肠带短于肠管,使结肠皱缩而膨出的囊袋;③肠脂垂是结肠带附近的脂肪突起。 这 3种结构是手术中区别大、小肠的标志。;(一)盲肠 盲肠为大肠的起始部,长约 6 ~ 8 cm,位于右髂窝内。盲肠的起始部为盲端,向上续升结肠,回肠末端开口于盲肠,其开口处有上、下两片黏膜皱襞,称回盲瓣,可防止大肠内容物逆流入回肠。;(二)阑尾 阑尾是蚯蚓状盲管,长约 6~ 8 cm。阑尾的盲端游离,位置不恒定。阑尾根部位置较恒定,附着于盲肠后内侧壁,3条结肠带汇集于此,故手术中可沿结肠带向下寻找阑尾。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又称麦氏点,即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 1/3交点处,急性阑尾炎时该处可有压痛、反跳痛。;(三)结肠 结肠位置和分部 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呈“M”形包绕在空、回肠周围。 ①升结肠起于盲肠,沿腹后壁右侧上升至肝下方,向左弯曲形成结肠右曲(肝曲),然后移行为横结肠; ②横结肠向左行至脾下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