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刺灸法与拔罐法
刺灸法及拔罐法刘东霞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T_b目的要求1. 掌握毫针刺法的进针法、行针手法、补泻手法、出针法2. 掌握灸法、拔罐法、刺血疗法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3. 熟悉刮痧疗法、电针法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4. 了解毫针的构造及针刺准备内容介绍1. 毫针的构造及针刺准备2. 毫针刺法3. 灸法4. 拔罐法5. 刺血疗法6. 刮痧疗法7. 电针法T_e一、毫针的构造及针刺准备B_e(一) 基本构造毫针主要由针尖、针身、针根、针柄及针尾几部分构成。毫针的规格是以针身的粗细和长度区分,粗细(0.26-0.45mm)长度(0.5-4.5寸),临床以粗细(0.32-0.38mm)和长度(1-3寸)最为常用。(二) 针刺准备1. 毫针的选择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胖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 2. 消毒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等的消毒。针具消毒:高压蒸气灭菌法(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或放入不锈钢容器中,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气锅内灭菌),药液浸泡消毒法(将针具放入75%酒精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医者的双手: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病人的施术部位:在要针刺的穴位皮肤上直接用75%酒精擦拭消毒,擦拭时应从穴位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治疗室内的消毒:包括诊疗床、被服等物品的按时更换,有条件者可一人一套,室内可紫外线灯定期消毒。3.体位的选择选择适宜的体位,对于针灸有着重要意义,临床常用的体位有: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侧卧位(适用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俯卧位(适宜于头、颈、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我的笔记】二、毫针刺法B_e(一)进针法1.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用右手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 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夹持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角度: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平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肤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深度:每个腧穴的深度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平刺。(二)行针手法1.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使用该手法时的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2.捻转法:即将针刺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使用该手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三)补泻手法1.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2.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者为泻法。(四)留针法将针刺入腧穴并施行手法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一般留针20分钟左右,具体视患者及病情而定。(五)出针法又称起针。出针的方法一般是左手拇、食二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静留片刻,然后出针。 【我的笔记】(六)异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