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天后故事与社区历史演变.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后故事与社区历史演变

天后故事与社区历史的演变 [日期:08年01月14日] 来源:潮学网 作者:陈春声 吴雪彬 [字体:大 中 小]    (*本文的研究属于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研究委员会(RGC)资助之“移民社区与海外联系:1850—1950年的潮州地区与潮州商人”研究计划(编号HKUST6169/98H)的一部分。)    关于清代重要的近海帆船贸易口岸——位于广东东部韩江三角洲北缘的樟林港,中外学者已做过不少有深度的研究,笔者也发表过几篇文章,对港口发展和地方社会的关系进行过初步探讨①。根据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所得,作者发现,该社区存在的四座天后庙及其相关传说的演变,与村落历史和社区性质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关系的解释,说明华南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天后信仰,特定的历史场景中,其功能与意义的变换。    一、灵感宫与关于开村前历史的传说    韩江三角洲平原是由于韩江带来的泥沙淤积,于六千年前开始形成的,至今平原仍在发育。平原形成过程中韩江不断分汊,最后分19口从澄海县人海②。韩江最北面的支流为北溪,由北溪经宋代人工开凿的运河山尾溪,进入韩江干流,直达潮州府城的水路,是传统时期韩江中上游地区最便捷的入海船运通道。北溪入海口与三角洲北缘的莲花山之间有条宽2—3公里的狭长冲积带,成为三角洲往东北方向进入福建省的必经之路,明清两代广东通往福建的驿路在此通过,民国时汕(头)樟(林)公路和(潮)安黄(岗)公路亦在此地交汇。樟林就位于这个交汇点上,北依莲花山,南扼北溪口。明代成化十四年(1478年)饶平县设县以前,此地归潮州府海阳县管辖,成化十四年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隶属饶平县,嘉靖四十四年澄海设县以后,樟林逐渐成为该县北部最重要的政治、军事和市场中心。    尽管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所修《潮州府志》已经记载饶平县苏湾都江北堡有“樟林村”③,但当时樟林并非一个聚落。根据1981年8月在当地发现的一批文献④,从元代至明中叶。樟林村的居民一直散居在今樟林北面的莲花山麓,由蔡厝围、程厝围、周厝围、驿后、胜塘、后沟、小陇、大陇等小乡里组成,归东陇河泊所管辖⑤。东陇河泊所是当时潮州府的三个河泊所之一⑥。据《樟林乡土史料?乡党里甲释疑》载:    至我滨址,则有微殊者。地临海滨,田地希隘,资海为生者甚多。历来赋役有三:一日军役,明洪武三年设御海氛,有事捍海,无事耕种,此隶于指挥者也;二曰鱼役,明洪武十四年初征渔舟输米,以供军贡,以防卫于我者,此隶于河泊者也;三曰排户,明成化十四年新置侥平,按十家保聚,以地之出,供上之赋,使司于我者也,此隶于县令者也。此者皆历来供赋之谓也。    这段史料对理解作为一个聚落的樟林开村前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军役和渔课始征于洪武年间,是明代蛋户和渔户承担的主要赋役。成化十四年以前樟林居民仅有这两种赋役。说明其生计应以渔业为主要来源,组成“樟林村”的各个聚落单位都是小渔村。    关于这段开村前历史的细节,当地人已不甚了解。清代从康熙到嘉庆三个版本的《澄海县志》,都把作为开村标志的“樟林寨”建立的时间误记为“创自明初”⑦,在1981年上述地方文献被发现之前,当地文人在笔记、乡土志等记载中也都接受县志的这一说法,而不知建寨的确切年份是明代中后期的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但是,他们对于自己的先辈以渔为业,居住于莲花山麓的若干小渔村这一点却坚信不疑,并流传着许多与开村有关的历史传说。他们用于支持这种信念和传说的主要根据,就是至今尚存的位于莲花山南麓石壁头地方的祭祀妈祖的“灵感宫”遗址的存在。    “灵感宫”现在被当地人依谐音转称为“娘感宫”,是一座极不起眼的蕞尔小庙:    灵感宫在石壁头山脚下,宽广数尺,正中有浮雕石壁,天后肃穆居中而坐,二位女侍于两侧,宫门横额镌“灵感宫”三字。⑧    康熙年间自称为“上林氏”的一位当地乡绅指出,开村之前“灵感宫”就是莲花山边的若干小村落的“境主”:    尝考山边草洋内则有陆厝围,坑埔之南则有周厝围,此乃前人屋居,后搬为田。至万历、崇祯又遭水堆积为埔,本里各姓俱有田在焉。又石壁头小墩下则为境主天后娘灵感宫,释后、胜塘、后沟则为诸姓里居。此先人传习,以为元初之烟址也。⑨}当地文人相信“灵感宫”建于元代,并以此作为樟林人早已在本地定居的历史证据,是经过一番细致的考据的:|    从宫名冠以灵感二字推断,此神字当建于元代中后期。元文宗天历二年,加海神天妃封号共八字,其首两字为“灵感”,加后之全封号为:“灵感助顺福德徽烈广济辅圣庇民显枯护国明著天妃”。四十三年后之明太祖洪武五年改封为“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又三十七年后之成祖永乐七年再改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慈弘仁普济天妃”。    樟林先民名天妃宫不用汉人封号而用蒙古人封号,其原因只能是此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