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歌赞与忏悔二重奏
歌赞与忏悔的二重奏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选用了现代著名作家陆蠡的散文《囚绿记》。对这篇散文主题的探讨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分析为:“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有人认为这篇散文的主题是“作者对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语,是陆蠡对心灵印痕的真实回忆”,又有人认为是“哲理和爱国之情的交融”,还有人认为“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应该是‘爱是自私的’,‘爱是危险的’”。
……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部分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教学也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新课标特别重视阅读的个性化和文学鉴赏的个性化。初读、再读、多次阅读后,我们不难发现上述对《囚绿记》的主题的分析要么落入“贴标签”的框套,要么过于单一,没有完全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不符合新课标“个性化的阅读”“多角度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的要求。笔者认为《囚绿记》既是一首颂扬绿的赞歌,也是一篇不断反思自我、不断在反思中忏悔的文章,同时还是在绿的歌赞与“我”的忏悔二重奏的基础上奏出的关于爱的艺术的哲理性散文。它的主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和多义的。
一、绿的歌赞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什么?毕桂发在《文学原理教程》一书中指出:“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塑造的艺术形象所显示出来的贯穿全篇的中心思想或主导感情,也就是一部作品的题材所蕴含的主要的思想意义。”因此在阅读品味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时,我们首先要抓好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囚绿记》塑造了两个艺术形象:绿的标志物“常春藤”和作者自述性的代言人“我”。这两个形象中,常春藤(以下简称“绿”)是主角,是另一个艺术形象的引子。
在文中陆蠡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写了绿的美好形象,激情澎湃地歌赞了绿的精神品质、形象魅力,并赋予绿以独特的、多重的象征义。作者在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为什么对绿情有独钟呢?因为绿有繁密的枝叶,阳光下便有一片醉人的绿影;绿有柔软的卷须、纤细的嫩芽、舒开的嫩叶;下雨时,绿有“淅沥的声音和婆娑的摆舞”。绿是生命旺盛、生机盎然的“自然的颜色”。
因为绿不但有美好纯真的形象,而且有坚定执着、向往光明、极具人性的精神品质。绿,“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所以,作者直抒胸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在被作者牵进小屋的最初,“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让作者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这里的三个“依旧”写出美好而娇柔的绿在失去自由,失去阳光雨露时仍然坚定地追求光明,追求美好。在被囚禁的日子里这绿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这“窗外的方向”“原来的方向”正是绿被囚禁前美好、充满阳光雨露的自由天地,它的身被囚禁了,但它的心是朝着美好,朝着自由的;它的行是不断地挣脱束缚,争取光明的。这样的顽强、执着,不正像人的坚持不懈、坚贞不屈吗?难怪作者深情地歌赞到:这绿是“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因为绿与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它懂得我对它的热爱,它了解我的内心。“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对语”“了解”不正是绿与我的和谐共处吗?不正是绿的人情味的最好体现吗?绿能帮我从苦闷痛苦中解脱出来,所以“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所以,离开北平一年了,作者还一往情深念念不忘曾与自己相伴相知相亲的“绿友”。
作者如此爱绿,如此深情地歌赞绿,那是因为他本身就是绿,而绿正像他一般热爱自由,追求光明!或者也可以说在作者心中这绿实际就是那些渴望自由与和平、坚强不屈的人的象征。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正由于这个原因,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日本兵抓捕,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所以陆蠡饱含深情歌赞的绿实际正是他的象征,或者说因为他如绿,所以他才爱绿。《囚绿记》以一株充满绿意的常春藤作为那些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向往光明的人的象征,寄托了作者对美好、光明的热切期盼。
二、“我”的忏悔
除了绿的标志物常春藤这一形象外,《囚绿记》还塑造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