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苦难中温情
城乡之间
——论孙慧芬的笔下的民工书写
摘要:孙慧芬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以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为主,其中对于农民工形象的书写占据着重要的一支。她以女性独有的温情叙事笔法,表现着民工们喜怒哀乐的生活。
关键词:孙慧芬 民工 现实主义
经济的飞速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面对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缺失,大批的民工背着行囊加入到打工的行列进入城市,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他们游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成为一群“候鸟”,而这一社会现象也带来了许多的社会问题,作家“唯歌生民病”的创作态度,促使其把笔触伸向底层,从而掀起了“底层文学”创作的又一高潮。其中作家孙慧芬的作品就多以底层人物为描写对象,表现他们的底层生活,而以歇马山庄的民工形象所创作的小说尤为引人瞩目。在她的小说集《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中,作者以女性独特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歇马山庄那些在外打工的民工的生活。
一
用细腻的笔法,体察社会现实,表现当下民工的艰辛生活成为孙慧芬民工小说书写的特点之一。小说细节性的描写,可以让其更加的有真实感和亲临现场的感觉,孙慧芬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调整自己的姿态,试图站在他们的视角,去揭示隐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伤痛,其中尤以她的小说《民工》为代表。在谈到她的作品《民工》的创作时说:“我的是以写小说的心态来写的,非常自然地展现民工的生活,从民工的角度与身份出发,进入农民工的精神世界”。[1] 在小说《民工》中,孙慧芬塑造了鞠福生和鞠广大这对民工父子形象,表现他们两代人在城市中的民工生活。因身份的差异而从不同的角度来塑造两代打工人的辛酸历程。孔子曾言“食色,性也”,俗语也说“人是铁,饭是钢”,吃饭是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面对在城市工地打工的民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作者从鞠福生的视觉感官给人们细致的描绘了农民工在城市中衣食住行方面的悲惨境遇:“虽然米饭常常夹生,虽然大白菜大酸菜清汤寡水,但胃需要他们”,“所谓床,就是用木板搭起的统铺,统铺上再放上草垫子”,“翻过来,是浓浓的汗臭,覆过去,是浓浓的臭汗”。[2]但即使是这样的一种环境,他们也似乎习以为常,当鞠福生第一次出民工时,带着妈妈给他做的新被褥,到了工地,却被其他工友扔至一边,因为这样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不需要的。工作量的繁重,他们“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的活”,一天所累积下来的疲乏,也是“臭气冲天的工棚成了鼾声淋漓的温柔乡”[3]。沉重的工作让他们的生活也显得格外的单调乏味,精神上的欢愉更是少之又少,对于不到二十岁的鞠福生来说,抢先排队吃饭,坐公交看夜景,看林立街边的店铺与行人成了他最大的精神享受。在他不用睡临时搭建的工棚,搬入他们自己盖得空楼壳里时,却又是那样的兴奋,扯着嗓子唱他们自己改过的歌词。而对于鞠广大这一类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更倾向于描写他的内心活动,抓住其心理的变化。其中对于家的思念似乎如风般不孔不入的渗透在他们的闲暇时的生活中,同是民工的郭长义“想到了以往的中秋,那时,在城里盖楼,没到八月十五前后,都想家想到不行,实在太想了,无法排遣,就拿十块钱买一瓶二锅头,独自躲到楼壳外面喝。那时曾不止一次想过,要是什么时候不再出民工,那该多好!”[4]另一方面,则从他们看城市时的心理纠葛来表现当下底层人的自卑以及对城市无法适应的心理情结。长时间的呆在工地里,使得在人群中的鞠广大很是有些的不适应,而被认为方便的交通工具,也因为他的一次不愉快的挤公交经历,让他对城市的这一交通工具产生畏惧,“他一挤车膝盖就发抖”,在城市打工十几年,他总结出来的经验却是“城里车的无情”。面对物质上的一穷二白,身份地位的差异更让他们无所适从,离开了工地,心理的落差便油然而生,城市空间对他们来说是不开放的,“挤”的他们迈不开脚。“城里的街道很宽,总觉得这是别人的路,没有自己下脚的地方……张宇《乡村情感》进城务工的农民依然是城市的“边缘人”,不能有效地融入城市体系中。似乎整个农民阶层已被“悬空”了,处于一个更加“边缘”的位置[3]孙慧芬:《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群众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186页。
[4]孙慧芬:《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群众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109页。
[5]惠雁冰、梁向阳关于乡土中国的观察与谈延河2 0 1 2年第4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