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学高一语文黄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海中学高一语文黄鹂

《黄 鹂》 主备课人:裴一莉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蕴涵的哲理,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哲理作一点分析评价。 2、通过本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领会学习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学习精彩的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领悟文章哲理,难点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 自读讨论法、归纳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课文: 优秀的作家对于生活和人生的关注方式是多样的独到的,有许多现代作家就是通过写鸟来表现他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老舍先生写小麻雀表现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周瘦鹃先生写杜鹃蕴涵着的是对传统习惯看法的思考。那么,孙犁借黄鹂传递的是一种怎样的观点呢? 二、介绍黄鹂: 又叫黄莺,世称“金衣公主”(见课文插图),身体黄色,从眼部到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叫声很好听,吃森林中的害虫。从南到北,广泛分布在我国大地,是一种益鸟。(头戴黑沿儿黄缎小帽,身穿金黄闪光的“连衣裙”,裙子的下摆和衣袖上都镶着黑边。) 有关黄鹂的诗句(课前要求学生查找)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从以上诗句可以看出黄鹂是春的象征,热闹的,生机的,快乐的象征,是真善美的使者! 三、引入作者: 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写了优秀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等。他把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的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他的作品以其明丽流畅、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著称,形成著名的“荷花淀派”。“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我国杰出的语言大师、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茅盾在评介孙犁时说过: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象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以孙犁为首的“荷花淀派”和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最为著名、最有影响、各具千秋的两个“流派”。 《黄鹂》写于1962年4月,当时作者因病到青岛疗养,期间,作者感怀身边世事,写下了许多文章,本文是其中一篇。 四、检查字词:见《黄鹂》学案。 五、学生阅读课文,思想问题(填表) 1、全文围绕黄鹂以时间顺序展开,课文中几次提到黄鹂?黄鹂的境况及作者的感受相不相同? 次数 境况 特点 态度 一 抗战时期 炮火洗礼 色彩艳丽 声音诱人 姿态矫健 喜爱 二 青岛海滨 杨树林里 追逐逗闹 安家落户 痴迷 迷恋 三 杨树林里 老史试枪 险遭枪击 一去不返 痛惜 惋惜 四 囚系鸟市 遭人戏弄 羽毛焦黄 神气凄惨 愤懑 五 江南春季 太湖边上 自由啼叫 自在飞翔 安居乐业 达到极致 赞美 2、比较分析表格内容,文中所写黄鹂生存状态大致可分为几类?造成这几类区别的因素是什么? 明确:(1)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一类是不好的。 (2)好的或比较好的,见过三回。第一回在抗日战争时期,黄鹂发出“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第二回是“前几年”,在青岛海滨深密幽静的杨树林里,两只黄鹂“大有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意思”,但愿望只是愿望。第三回是在江南太湖边,“这里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这时的黄鹂“发挥着它们的极致,展示着全部美丽”。 (3)不好的境遇,就黄鹂而言是两回。一回是老史同志举枪瞄准,虽然只想试试枪法,但他毕竟不懂爱护黄鹂,黄鹂成了惊弓之鸟,从此一去不返。另一回是逛鸟市时所见的黄鹂,被羁绊着,被玩弄着,那病态不忍多看一眼。 造成这几类区别的关键因素在于环境。 不同的环境限制着黄鹂全部美丽的展现 朗读文末四个自然段,思考作者由黄鹂想到那些事物? 明确:(1)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 (2)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 4、结合作家的身份及文中相关提示,讨论“黄鹂”有何象征意义?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是艺术的象征。 (1)、结合写作的历史背景:本文写于1962年,建国后至写作本文前,文艺界受“左”的错误倾向的影响,一味强调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62年后,“左”的错误愈演愈烈,最终酿成“十年文革”。作者在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