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病机学说.ppt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气陷是指气的上升力量不足,而致升清、升举无力的病理状态。 气陷病机多由气虚发展而来,与脾气虚损关系最为密切。 4.气 陷 气陷的病理表现 上气不足:头晕、眼花、耳鸣等。 中气下陷:胃、肾、子宫、肛门位置相对下移;少腹坠胀、便意频频。 * 气闭是指气的出入运动障碍,郁于心肺,闭塞清窍或气道的病理状态。 5.气 闭 情志抑郁或巨大的 精神创伤、或外邪、痰浊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甚或四肢拘挛;呼吸困难,气急鼻煽或面青唇紫。 * 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外脱,导致全身严重气虚,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6.气 脱 正不敌邪,正气骤伤、 慢性长期消耗、 汗吐下太过、大出血 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 * (二)血的失常 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营养滋润功能减退,导致脏腑组织器官失养的病理状态。 1.血 虚 失血过多 久病不愈 慢性消耗 面色不华,唇甲爪甲色淡无华,头目眩晕,心悸怔忡,神疲乏力,形体瘦怯,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或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 脾胃虚弱 * 疼痛、癥积、肌肤甲错 唇舌紫暗、瘀点瘀斑 气滞 血瘀 2、血瘀 气机郁滞 气虚推动无力 痰浊阻滞脉道 寒性凝滞 是指血液运行迟缓,循行不畅,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以致于血液瘀结停滞的病理状态。 * 血热是指血分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或血液妄行的病理状态。 3.血 热 外感温热病邪 五志过极 临床以既有热象,又有动血、出血等为其特征。 可出现身热以夜间为甚,舌质红绛,心烦或躁扰发狂、谵语,甚则昏迷,或衄血、吐血、尿血、月经提前量多、脉数等症。 外感寒邪 入里化热 * (三)气血关系失调 气病影响血病 气虚 气虚 气逆 气滞 气虚 血虚(气不生血) 血瘀(推动无力) 出血(气不摄血) 血瘀(血行受阻) 出血(血随气逆) 血病影响气病 血虚 血脱 血瘀 气虚(血不生气) 气滞(气行受阻) 气散(气随血脱) * ? 四、津液代谢失常 (一)津液不足 干燥;血燥生风等。 热盛伤津 津液丢失过多 慢性病耗损 伤津 (失水) 脱液 (失水和精微) 形瘦骨立,大肉尽脱,毛发枯槁,手足震颤,肌肉目闰动,舌光红无苔或少苔。 *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主要与肺、脾、肾、肝、三焦功能失常有关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湿浊困阻 (脾虚为主,参见 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痰饮凝聚 (参见痰饮致病特点) 水液贮留 (参肺脾肾与水液代谢) * (三)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 * 第二节 内生五邪 (自学)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机体内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而产生类似于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五邪: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 ? * ? 第三节 疾病传变 传变——疾病在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传移和变化。 疾病的过程 精、气血、津液等各类物质 不同程度的虚实盈亏变化 人体脏腑经络等机能的 异常改变 疾病传变 邪正斗争及 盛衰变化 决定因素 1.传变与否 2.传变方向 3.传变速度 * 影响疾病传变的其它因素 体质 1.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气的强弱,决定发病和传变的迟速 2.对病邪的从化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素体阳盛,邪易从火化;素体阴盛,邪易从寒化。 地域气候 地高干燥,久晴少雨——热重于湿,易化热、燥、伤阴津 居处卑湿,阴雨连绵——湿盛热微,易伤气、伤阳或转化寒湿证 生活状况 情志、饮食、劳逸、房事作用于正气而影响传变 治疗情况 * 疾病的传变 病位传变 寒热传变 虚实传变 一、病位传变 (病变部位发生相对 转移的病理过程) 病邪出入 表邪入里、里病出表 病位层次 外感病—六经、卫气营血、三焦 内伤病—脏腑经络 传变形式 经脉传变 卫气营血传变 三焦传变 脏腑传变 [不间脏传(乘侮)、 间脏传(母子)] 病性转化 * (一)寒热传变 1.由寒化热 2.由热化寒 寒热转化一般规律 阳盛阴虚体质—易热化、燥化;阴盛阳虚体质—易寒化、湿化 受邪脏腑经络属阳—多从阳化热、化燥 受邪脏腑经络属阴—多从阴化寒、化湿 误治伤阳从寒化;误治伤阴从热化 从化 (二)虚实传变 1.因实致虚 2.因虚致实 * ? 第四节 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 痊愈 邪胜正衰 死亡 正虚邪恋 迁延 后遗 * * 第六章 病机学说 Theory of Pathogenesis 关键性问题 中医病机的概念 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 基本病机内容 疾病的传变及其规律 * 【目的要求】 1.掌握邪正盛衰对虚实变化和疾病转归的影响。 2.掌握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病机。 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锦绣中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