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回到民法第一一三条
33
回到民法第一一三條─
為締結法律行為過失責任催生
*
邱聰智
摘 要
在法律行為締結過程中,其當事人有過失以致相對人受有損害者,視
為所謂締結法律行為過失(簡稱締結過失);其因而應負之賠償責任,視
為通稱的法律行為前責任。對於此一法學課題的建構,我國民法(學)大
體依循德、日民法(學)的發展軌跡,採突出締約過失(責任)的思維模
式;並在此基礎上,藉民法債編的修正(第二四五條之一的增訂及第二四
七條之修訂),完成具體的立法確立,以締約過失責任為主流的法律行為
前責任體制,為之確定,復為主流學理所肯定。
法律行為前責任,顯然不以真的前責任為限,突出締約過失責任,應
面對其他法律行為轉型的締結過失責任問題,其解決之道,無可避免的,
必須廣泛援用類推適用,形成「法律行為前責任=締約過失責任類型條項
+類推適用」的制度實質。一套法律理論,必須廣泛藉助類推適用,才能
勉強填補此起彼落的法律漏洞,是否盡符體系嚴謹完整的檢驗?如法律解
決適用上尚有可行的代替方案,是否可以嘗試探索及評比?應均是值得探
索的重要課題。
* 現任:考試院考試委員
經歷: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臺灣省政府法規委員會主任委員、台北市政府法
規委員會主任委員
責任校對:賴雅琳
34 法學論叢 第三卷.第一期
在法律行為前的法制構成上,我國民法於第一一三條設有德、日民法
所無的特殊條文;如果不輕率否定民法該條的規範功能,則其體現的實質
制度內容,殆與學理所欲建構的完整法律行為前責任,頗為吻合。已其與
民法主流思維模式表徵的第二四五條之一等相較,似更能趨近個案之客觀
具體情況,以彈性機制強化權益保護及具體正義的妥善實現。因為,民法
第一一三條的規定,未將賠償範圍漸縮於信賴利益賠償,從學理上可以發
展出「從信賴利益賠償到履行利益賠償」的制度模式;導出這樣的論點,
不僅接近比較法的通制,而且也與德日民法學晚近的有利學院若合符節。
再者,民法本條所規定的回復原狀,也可為給付不當得利作更妥適的詮
釋;因為,給付不當得利的利益返還範圍,應以回復(權益變動前的)原
狀為適用準則,而非設限於現存利益。而且,民法本條關於回復原狀的規
定,係沿襲大理院早期的判例而來,其立法定制,尚非空穴來風,也非突
如其來。
本此認識,本文爰以民法第一一三條規定為重心,一方面觀察歸納法
律史及比較法的發展,另一方面分別從解釋論及立法院的角度,研析檢討
締結過失的相關重要課題,並以如下重點的締結法律行為過失責任體系,
希望藉此庶可為我國民法建構更融貫完整的法律行為前責任體制,提出一
絲建言:
35
案例舉隅:締結單獨行為過失、締結中加害行為
前提作業 選定依據:凸顯締約過失概念之狹隘性
基本構想:法律行為前責任形態之完整探討
概念澄清:以締結法律行為過失(締結過失)換取締約過失
定義說明:法律行為之當事人,於締結法律行為之過程有過失情事
意義探討
法律行為未成立、法律行為無效、法律行為有效
存在形態
單獨行為、契約、共同行為
條款說(§113 、§114)
法源依據 類型說 【(§245 之 1 或§24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