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别侵权责任的类型化分析-江苏社科联
分别侵权责任的类型化分析
分别侵权责任的类型化分析
——基于因 果关系的视角
李中原
内容提要 《侵权责任法》将数人侵权划分为共同侵权和分别侵权。从复合因果关系
的角度出发,分别侵权可以划分为择一因果关系型、累积因果关系型、共同因果关系型和混
合因果关系型四类。前两种类型仍然以连带责任为原则,后两种类型则须根据对因果关系
结合形态的进一步考察,区分直接结合与间接结合、同一层次与不同层次、并发原因与继发
原因、简单联合与复杂融合以及原因关联与结果关联等因素,分别采用连带责任、按份责
任、不真正连带责任、补充责任以及各种混合责任形式。
关键词 分别侵权 复合因果关系 混合责任
李中原,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教授 215006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8-12条所确立的“数人侵权”体制基本采纳了在比较法上较为通行的二元
[1]
划分结构,即将数人侵权划分为基于意思联络的“共同侵权”和此外的“分别侵权”。前者在国内外
的理论和实践中基本采用连带责任;而后者——其范围涵盖我国《侵权责任法》第10-12条——的责
任分担机制则存在较大的争议。由于分别侵权表现为数个分别的侵权行为与一个不可分割的损害
结果之间的关联,所以在理论上通常可以从复合因果关系(或多数因果关系,multiplecausation)的角
度对其进行归类。根据目前理论上的归纳,复合因果关系包括三种类型:择一因果关系、累积因果关
[2]
系和共同因果关系 。此外,实践中还存在着单一因果关系与上述复合因果关系的混合现象。下文
将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分别侵权的责任分担机制展开类型化分析。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数人之债的非典型形态研究”(项目号:13BFX089)的成果之一。
[1]在德国法学上,“数人侵权”(MehrheitvonSchädigern)对应的是《德国民法典》第830条的“共同侵权”(mittäter)
和第840条的“分别侵权”(nebentäter);在英美法系,“数人侵权”(multipletortfeasors,concurrenttortfeasors)则被区分为
joint(concurrent)tortfeasors和several(concurrent)tortfeasors。对此可参阅〔德〕克雷斯蒂安·冯·巴尔:《欧洲比较侵权行
为法》上卷,张新宝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01页以下。
[2]参见王泽鉴:《侵权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189页;〔英〕哈特、奥诺尔:《法律中的因果关系》,
张绍谦、孙战国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页以下。
- 152 -
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法学研究
一、择一因果关系型分别侵权
《侵权责任法》第10条规定的共同危险行为在因果关系理论上被称为“择一因果关系”(或“替代
因果关系”,alternativecausation/alternativekausalität)。对此,我国采用的是德国法系的做法,对共同
[1]
危险行为的分别实施者适用连带责任 。但是,在法国和意大利,所谓的“择一因果关系”的理论原则
上是不被承认的:由于无法确定致害的原因,所以此类案件中的多数被告(危险行为的分别实施者)
[2]
在传统上是没有责任的 。但该情况在当代发生了转变。法国法院在一些判决中承认,危险活动的
[3]
参与人对于加害人不明的损害后果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则可以在狩猎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