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相古地理学 02 第二章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ppt

岩相古地理学 02 第二章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ppt

  1. 1、本文档共1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岩相古地理学 02 第二章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

2 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 2.1 沉积构造标志 2.1.1 概念及分类 原生沉积构造:沉积物沉积时或者沉积后不久,即在其固结以前所形成的构造。反映沉积时期介质性质和能量等信息。 次生沉积构造:在沉积物压实或成岩过程中形成的沉积构造。反映成岩环境。 可分为物理成因的沉积构造、化学成因的沉积构造、生物成因的沉积构造三种类型。 2.1.2 物理成因的沉积构造 沉积物在搬运、沉积过程中及沉积后不久,在流体流动、重力等物理因素作用下而产生的沉积构造。 包括流动构造、准同生变形构造和暴露构造。 2.1.2.1 流动构造:介质流动而产生 1. 层面构造:在沉积岩层面(顶面或底面)上的各种特征,主要有波痕、细流痕、剥离线理、冲刷痕、压刻痕。 (1)波痕:由水流、波浪或风的作用,在沉积物表面形成的波状起伏的痕迹。 波痕在剖面上为起伏相间的峰和谷,在平面上则是由一系列互相平行或分叉的波峰或波谷组成。 波痕的类型:因流动介质的不同,运动方式和强度的差异,可以形成各种类型和规模的波痕。主要类型为:流水波痕、浪成波痕、风成波痕、干涉波痕、改造波痕、孤立波痕等。 流水波痕:由单向水流作用于非粘性沉积物表面形成。特征是纵剖面上显示不对称性,具有平缓的迎流坡和相对陡峻的背流坡。据其不对称的形态可恢复水流运动的方向。 根据流水波痕其形态和大小,分为4类:小型流水波痕、大型流水波痕、巨型流水波痕、逆行沙丘。 小型流水波痕规模较小,波长4~60cm,一般不大于30cm,波高0.3-6cm,波痕指数大于5,多为8-15。按其波脊形态可分直线形、波曲形、链形、舌形、新月形和菱形。波脊形态主要与流速、水深有关。 流水波痕脊线的形态随水流的速度、水深的变化而改变。水深减少和流速加快,其脊线由简单平直到复杂弯曲及不连续形状。 大型流水波痕波长大于60cm,可达30m,波高6-1.5m,波痕指数大于15,主要产生于大于0.6mm的中、粗砂质床沙中。 巨型流水波痕波长大于30m,波高数米,波痕指数大于30,波脊以直线为主,分布于较深的浅海和大型河流中。 逆行沙丘(Gilber,1914)是在浅水急流条件下(Fr1),由表面流在沉积物表面产生的一种与水面波同相位的波痕底形,与一般波痕形成作用相反,通常其背流面一侧遭受侵蚀,在向流一面进行堆积作用,实际上它是向上游方向移动,多见于海滩、潮坪、河流环境中。 浪成波痕:由波浪作用于床沙表面而产生的波痕。据其对称程度可分为对称波浪波痕和不对称波浪波痕。 ①对称浪成波痕:由水体振荡运动形成的,流体质点在表面呈圆形轨道,向下变为来回运动,其反复作用的结果形成了“人”字形内部构造和对称形态。脊尖谷圆可作为鉴别岩层顶、底的标志。 ②不对称浪成波痕:水体运动时往复速度不同所造成。在滨岸地区,由于水体运动受海底摩擦作用的影响,波浪向陆的速度大于向海的速度,故波痕形成方式和单向水流波痕的形成方式相似,内部只有一个方向的前积层。 不对称浪成波痕与水流波痕区别: (1)浪成波痕的波脊往往出现分叉与会和的特点,水流波痕的波脊则多中断并被别的脊代替; (2)波长小于4.5cm的不对称波痕一般是浪成,浪成波痕的RI15,而水流波痕RI15;浪成波痕的RSI3.8,水流波痕RSI3.8。 (3)浪成波痕的前积层往往表现为成束的分支装,并且通过波谷延伸到相邻波痕的翼部上。 水成波痕中粗碎屑集中在波谷内,其中一些粗颗粒因重力作用不能向波峰移动,另一些粗颗粒先以较高的速度向波峰移动,然后沿背流坡向下崩落,堆积在背流坡底部。 风成波痕发育于沙漠、海岸、干旱-半干旱气候下的河流等环境中。 风成波痕:风作用于碎屑沉积物表面而形成的波状起伏痕迹称为风成波痕。 风成波痕与流水波痕在外形上有相似之处,两者都是迎流坡缓、背流坡陡的不对称波痕,但是存在明显的差异: 风成波痕的碎屑组成分选性好,细粒碎屑集中在波谷内,呈薄层状富集在迎流坡下部,最粗的碎屑集中在波峰上。 原因:风作用的效果---波峰遭受风的吹扬作用比波谷更强,细粒碎屑被风携带离开原地,最粗粒碎屑则因不易发生跳跃和碰撞作用而残留在波峰处。 上述三种波痕是自然界存在的最基本类型,它们是单一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的。实际上由于地质作用的复杂多变,往往存在两种地质营力同时或先后作用于同一沙体表面,前者形成干涉波痕,后者出现改造波痕。 干涉波痕和改造波痕:一般出现在浅水区,由不同方向的波浪或不同方向的水流,同时或基本同时的联合作用下形成的。 干涉波痕和改造波痕常出现于前滨或潮间带,是很好的沉积环境和古水流标志。 孤立波痕,砂供应不充足时形成。其与正常波痕相似,但发育不全,波高较低。 (2)细流痕:由细小水流的刻蚀作用所形成的表面侵蚀痕迹。 (3)剥离线理: 砂岩层面上存在的水流线理称剥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