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与普洱茶32
孔子与普洱茶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普洱茶是中国茶中特殊的名牌品种。两者之间似乎联系不上。但仔细分析起来,它们之间却有着内在联系,值得论述一番。
一、孔子与茶文化
中华文化光辉灿烂,百花争妍。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最引人注目的、最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孔夫子。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中华传统文化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各个方面。在物质文化中,自古以来百姓们“开门七件事:米、面、油、盐、酱、醋、茶”。在每日必备的七件事所包括的食物、佐料和饮料中,茶是饮料中唯一的一项。种茶、制茶、品茶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项大事,自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茶的历史由来已久,陆羽《茶经》中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可知远在大约公元3000年前,中国人已发现茶。茶这种饮料一经发现,便显示出它特有的功能。《神农本草经》记“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搜集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所积累的药物知识编辑而成一部药物学的书,(古时茶也叫茶,槚、茗、荈等)它说明我国利用茶叶治病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其实在先秦古籍《诗》、《书》、《礼记》、《尔雅》等书中,已有多处记载有关茶的资料。如果这些记载还不太直接的话,笔者最近在古籍中找到更确切的记载。明版《兖州府志》记:“蒲园:在城东门外。季文子所树六槚(茶)处也。襄公十九年,享晋国六卿于蒲园,赐之王命之服。”依此查到《左传》襄公十九年记:“(鲁)公享晋六卿于蒲园,赐之三命之服,军尉、司马、司空、舆尉、侯奄,皆官一命之服。”
季文子是鲁国的当政大夫,多年来在鲁国专权,经济实力强大,他家中能有一座大花园(蒲园),很有可能这座大花园里不但能种下六棵大茶树(槚),还能在树下召开过一次大型的国际会议,会后依照不同地位给予各种赏赐。可知此树已长大成材,种植时间至少也要提前几十年或百余年。这一时间早于孔子几十年,又在孔子的故乡,这种茶树之叶可饮,由此可推知孔子曾饮过茶。再往后看,今日山东曲阜衍圣公府(孔府)后花园东北部有一棵树,多年来被人们称作“茶树”,每年将其叶采摘下来晒干后,府内上下饮用,可知孔子后裔多年来也有饮茶的习惯。
孔子饮过家乡的茶,他对中国各地,尤其少数民族地区的茶是什么态度呢?这可从他的民族观中看出端倪。
哲人孔子不但创立了一套学说,还提出过一套治世的方案和主张,其基本内容是用协凋、稳定的方式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治理一个国家如此,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及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也是如此。当时鲁国周围及全国各地散居着许多少数民族,孔子都主张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他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承认各族的存在;他认为“先进于礼乐”的人,即使是来自农村的、来自边远地区的“野人”,也要向人家学习;他推崇泰伯的“至德”,认为少数民族中也有佼佼者;他要“乘桴浮于海”,主张各族之间加强联系,平等交流。当时中原称作华夏族,对四周少数民族的称呼也各自突出其特点,并无诬蔑之意。如东夷之“夷”,似一人背弓,说明古时东部人发现弓箭,开始狩猎经济,走在文明前列;西戎之“戎”,是一件兵器,体现西部人在向自然与人世间斗争中勇武的性格;北狄的“狄”字是指一种有力的鹿,亦示捕猎动物为北方的特点。至于南方的“蛮”字,采取自《诗经》。《诗·小雅·绵蛮》之序记“绵蛮,微臣刺乱也。大臣不用仁心,遗忘微贱,不肯饮食教载之,故作是诗也”。此诗是对那些不关心群众的大臣们的讽刺之作。用一种很可爱的小鸟飞到山丘上当作比喻来说明此事。《山海经》记“崇吾山有焉,其状如凫,一翼一目,名曰蛮蛮。”《周礼·夏官·大司马》疏:“蛮者縻也。縻系之以政教也。”可知蛮字系依一种小鸟的代称,并无诬蔑之意。公认为阐发孔子,儒家思想的《礼记》之《王制》篇,在记述东、西、南、北四方少数民族的特点后,又记“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很明确地提出各族的日常生活、日用器具、民间习俗各自不同,应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由于五方(中国及四方)之民居地各异,相互交往不多,“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就要想方设法让他们之间达到互相交往、加强联络,以“达其志,通其俗”,共同发展。《王制》中的“和味”如果与云南的普洱茶联系起来,也应该有一种大时空文化的贯通。
综上所述,孔子与普洱茶不是没有关系,将两者联系起来论述,是有道理的。
二、普洱茶与茶马古道
中国是茶的故乡,尤其是西南地区饮茶最盛。明人顾炎武《日知录》中记“秦人取蜀,始知饮茗事”,是说秦统一中国后,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地区经济的发展,种茶和饮茶之风由四川推向全国。这只是说出了西南一带的情况。古往今来,中国名茶产地甚多。如浙江杭州的西湖“龙井”,江苏苏州的“碧螺春”,南京的“雨花茶”,安徽祁门的“祁红”,河南信阳的“毛尖”,安徽敬亭的“敬亭绿雪”,福建安溪的“铁观音”,云南和庐山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