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抓住特点介绍动物132
抓住特点介绍动物
[我们来听听] 大千世界,万物各异,同样是山,天山巍峨,白雪皑皑;黄山秀美,云海茫茫。同样是山间的自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欧阳修《醉翁亭记》),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有句话说的好,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点。
就拿动物世界来说吧,正因为各种动物都有自身的特点,才使动物世界精彩纷呈、奇妙无比,如大象的鼻子、长颈鹿的脖子、孔雀的尾巴、小白兔的三瓣嘴,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与众不同的印象。
有一个谜语要求猜一个小动物,谜面是:“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开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谜底是蜘蛛。尽管这个谜语才寥寥数语,却抓住了蜘蛛能结网的特点。的确,我们介绍动物,就要注意抓住动物的特点。
凡是写动物类的说明文,少不了要说明它的属类、形体结构及赖以生存的特殊本领和功能,而这一切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必须要抓住它的特点,只有抓住了特点,才能使读者对这一说明对象有本质的了解。那怎样才能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呢?
一、仔细观察,抓住特点。
对动物只有全面细致地观察,才容易抓准特点,进行准确地描绘。那怎样才算是观察仔细了呢?观察动物不仅是观察整体形象,而且要观察各个局部,如头、身、尾、四肢等不同部位的形状、颜色、皮毛等,还要观察动物活动或变化的全过程。《松鼠》一课的作者布丰正是在对松鼠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以及坐姿和吃相反复观察的基础上,才能生动传神地描写出松鼠外形漂亮的特点。鲁迅笔下的“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无不是他眼看、耳听细心观察的结果。
二、通过比较,突出特点。
要想发现动物之间的差异,抓住动物的特点,观察时除了用眼和耳,还要用心去体验,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如松鼠吧,它喜欢在树枝上跳来跳去,“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动作机灵,这种习性与猴子有相似之处,但松鼠毕竟胆小驯良,而猴子就胆大放肆多了。再如同样是动物的尾巴,鱼的尾巴犹如船上的桨和舵,用来推动鱼身的前进和控制前进的方向,而绵羊的尾巴则是用来储存养料的,好象骆驼的驼峰似的。动物的这些特点正是在比较中才更加鲜明。
三、抓住重点,详略分明。
动物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介绍动物,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面面俱到,有时只能选择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或两点来写。例如《松鼠》一文,布丰只选取了松鼠“讨人喜爱”(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从外形、习性和性格三方面对此进行重点说明,而对松鼠的繁殖及经济价值则一带而过。
[我们来读读]
蟋蟀
蟋蟀在北方俗名叫“蛐蛐”,常生活在野草地、农田、瓦砾堆、篱笆根或墙缝中,在夏天出现,到秋天死去(也有极少数能越冬)。蛐蛐种类很多,“蛐蛐”既是这些品种的总称,又是一种最常见的、生来好斗的雄性蟋蟀的名称。这种“蛐蛐”大家比较熟悉。蟋蟀“雄性善鸣,好斗------因在地下活动,啮食植物的茎叶、种实和根部,都是农业害虫”(《辞海》)。
蛐蛐的身体一般长约1·5厘米左右,大致分头、颈、躯干、足、尾几部分。
蛐蛐的头从前面看呈三角形,上部长着两根细长而柔软的触须,比一般人的头发细,直径约0·05毫米,长是身体的三倍左右,摆动灵活。头的下部长有一对大牙,多为深黄色或紫黑白,斗时用牙互相咬;牙旁各有一个黄白色的小“栓儿”。颈部为筒状,连接头和躯干。躯干前面小,中部大,最后又稍尖,有一条条的黑纹。在颈和躯干的连接处,向后生出一对黑色发亮的翅膀,一般不能飞行,越“年轻”的蛐蛐翅膀的颜色越浅。细看,翅膀表面为网格状,网格大多为平行四边形和菱形。这一层较为坚硬的翅膀下还有一层半透明的薄翅。翅膀摩擦能发出响亮的声音。躯干下面有三对足,用来支撑身体。前面一对较小,用于爬行;后一对粗大,表面有黑色条纹或斑点,用于跳跃,跳跃一下约一米远。躯干后部的稍尖处向侧后方长出两根针状的尾儿,约为身长的三分之二,感觉后方动静;死时两尾并在一起。
蛐蛐好斗,二者相遇必定分个胜负才肯罢休。相遇时二者触须来回扫动,若一碰上,便冲上去“厮杀”起来。有时为了鼓舞自己的“斗志”和压住对方的“威风”,在斗前会大声鸣叫。“战斗”中两者张开大牙对咬,并用足支撑身体台高向前顶。一般力大且牙张得大者获胜。“机智灵活”者也可获胜。胜利后必“引吭高歌”,以示威风。有时一场“战斗”结束后,败者会被咬伤甚至致死。
正因为蛐蛐好斗,它们就成了孩子们的娱乐品。为躲避孩子们的捕捉,它们也有一套办法。它们善鸣,不论白天黑夜,尤其是阴天更爱鸣叫,易被人发现,因此,它们的洞常有两三个洞口。它们在野草地中的洞常向下,一般利用蝉的幼虫抛弃的洞穴做成,有时还把距离较近的几个洞沟通,它们在篱笆根下的洞一般横向发展。
蛐蛐是农业的害虫,对它们适当的捕捉,可以控制它们的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