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绎风格
CANGSANG··2010·4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将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的形式与风格推向顶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音乐道路,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贝多芬的创作几乎涉及器乐与声乐的所有音乐体裁,皆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32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被称为钢琴家的“新约全书”。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贯穿其一生,充分展现了其音乐风格的发展与变化。不同的创作时期,风格均不同,如何准确把握每一首作品的音乐风格便成为学习的重难点。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归纳了32首钢琴奏鸣曲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与内涵,旨在帮助钢琴学习者准确地把握乐曲的音乐风格,在演奏中提高音乐表现力。一、贝多芬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贝多芬于1770年出生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一生经历坎坷,没有建立家庭。早年家境窘困,30岁起便受耳疾折磨,晚年彻底失聪,他还曾企图自杀,但对音乐的执著热爱使他战胜了自己的沮丧。贝多芬所经历的一切磨难练就了他坚强不屈的意志,在其音乐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贝多芬的音乐总体来说是热诚的、大气的、精力充沛的、高贵的、饱含感情的。他的每一首作品都表达着一个特定的、有力的思想或观念,每个音符的方向性都很明确,使他的旋律充满了思想[1]。贝多芬善于用简朴的主题和强烈的节奏脉动使音乐的发展充满生命力和震撼力,音乐自然、优雅,旋律极具个性,音乐表达几乎包容了所有人类的思想情感[2]。他赋予音乐高深的精神内涵,深深地影响着后人的思想与文化发展,极大地充实了人类的精神宝库。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体现其音乐风格与形式的发展变化每一位伟大的作曲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思想发展的习惯模式显示其个性的音乐风格,但我们必须承认,所有伟大的作曲家都具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以至于在作品创作时偏离自己的思想表达习惯。正因为这样,我们发现贝多芬的某些作品富于浪漫与幻想,不是预先设想的那种深沉的、庄严的音乐,所以过去简单地根据作曲家姓名去推断作品的音乐风格是不全面的,认为同一作曲家音乐风格相同更是错误。正确地对待作曲家和他的作品,需要谨慎研究每一首作品的总体特征、特性特征、曲式结构特征及思想感情的倾向,才能真正把握每首乐曲的风格,并按其风格演奏,使音乐表达符合作曲家及乐曲的思想内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贯穿其一生,作品充分反映了他的思想变化和音乐发展轨迹。作品的风格自然熟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特点。著名音乐史学家威廉·冯·伦茨将贝多芬的作品分为三个时期,1802年之前为青年时期,他在一定程度上模仿莫扎特和海顿;1802~1816为现实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他展现出自己的特点;1816~1827为晚年沉思冥想时期,他选择了一个新的音乐方向,开辟了浪漫主义的音乐之路。这种划分方法理清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思想变化与音乐发展,便于更全面地研究每部作品的音乐风格特性。1.1802年之前:继承与发展古典主义音乐。1802年之前是贝多芬创作上吸收同化与探索创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共15首,其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典乐派大师海顿、莫扎特的风格与形式,但前者的拘谨形式与贝多芬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不符,使他对奏鸣曲做了一定的变革,作品已充分显示出不同于前者的个性。首先,贝多芬放弃了习惯使用的小步曲,用生动活泼、自由的谐谑曲代替了小步舞曲,甚至连这部分都一并省略,如第六首、第八首、第九首及第十四首。贝多芬的另一大胆变革是改变了传统奏鸣曲快-慢-快的顺序,如第十二首第一乐章使用了变奏曲;第十三首第二乐章使用了活泼的快板;第十四首第一乐章则使用了抒情的慢板。其次,贝多芬将奏鸣曲的音乐表现与精神内涵进行了更为彻底的改造。他赋予奏鸣曲更为深刻的意义,英雄主义的、欢乐的或悲壮的。在音乐表现方面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创作主题对比力度大,戏剧性、对比性更强,调性转换大胆,更充分地发挥出钢琴的特质[3]。每一首作品都有新鲜独特之处,包括最接近于传统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虽然在形式上保留了古典乐派的小奏鸣曲,但贝多芬将戏剧性的崭新意义注入其中。前三首奏鸣曲都是献给海顿的,第二首和第三首均用谐谑曲代替了小步舞曲,但两首奏鸣曲风格截然不同,前者是抒情性的情调,后者则是热烈激情的,是一首高技巧性的乐曲。这一时期创作的奏鸣曲较为流行的有第八首和第十四首,大家对小标题名字会很熟悉,即《悲怆》和《月光》。《悲怆》创作于1799年,当时贝多芬已经患有严重的耳疾,除非相当靠近乐队,否则听不清演奏的音高。他坚强的性格、与命运抗争的斗志,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悲怆》奏鸣曲由三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的前奏较慢,渲染了悲壮的感情色彩,随后的奏鸣曲式乐章将贝多芬的愤怒和不屈的抗争精神巧妙地结合。第三乐章用了回旋曲式,主题出现了四次,不断渲染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