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中国法学历史 .ppt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 中国法学历史

第三章 中国法学的历史 一、夏商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法学思想 三、从先秦到清末的中国律学 四、走向“现代”的中国法学 一、夏商周时期的法律思想 1、王权神授、法由天定。 《尚书·汤誓》:“有夏多罪,天命殛(jí,杀死)之。” “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2、“天命观”、“以德配天”、“敬天保民” 、“明德慎罚”。 《左传》:“以德配天”。 《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 二、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法学思想 先秦诸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而天下失序的混乱时代,如何重建秩序成了头等重大的政治和法律思想主题。 儒家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孟轲(约公元前372—前289)和荀况(约公元前313—238)。 先秦儒家所要重建的礼制秩序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外在的规范秩序; 一是内在的精神秩序。 两者是直接相关的,内在的精神秩序为外在的规范秩序结构提供了人性依据。[为何礼制规定必须守丧三年?子曰:三年乃免于父母之怀]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为此,先秦儒家在外在方面要求恢复礼治秩序,克己复礼,建立以尊卑等级和宗法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在内在方面强调道德力量,将国家秩序奠定于个体的道德自觉上,重视圣君、贤相、君子对臣民的教化。以仁义和忠恕为美德。力图在人的第二天性上奠定政治的基础。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总之,先秦儒家讲求外在和内在两个层面结合,重视礼乐刑政的综合为治。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汪洋在广东:富之教之!] [庶:人口众多] 墨家 代表人物是墨翟(约公元前468—376),代表了中下层民众的大同理想。墨家曾一度成为先秦时期的显学。墨家出于任侠,墨者组成一个能够进行军事行动的团体,纪律极为严格,这个团体的首领称为“钜子”。 [墨子之徒尚武,游侠的起源] 墨家思想的独到之处在于:倡导“兼相爱,交相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兼爱”,“非攻”,以利天下。与儒家的“爱有差等”不同 ,追求普天之下的人类大同,减缓等级差别。 为了诱导人们实行兼爱,提出“天志”,“明鬼”。也即天帝和鬼神的奖赏与惩罚。(冯友兰) 【壹同天下之义】 为了实行兼爱,除了宗教的制裁,还需要政治的制裁。为此还提出“壹同天下之义”的观点:设立国家的目的,就是结束混乱,混乱的存在则是由于“天下之人异义”。因此国家的根本职能是“一同国之义”。 义,墨子认为就是“交相兼”,不义就是“交相别”。 这也就是唯一的是非标准。通过诉诸这种政治制裁,结合他的宗教制裁,墨子希望,能够使天下一切人都实行他的兼爱之道。 道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聃(生卒年不详)和庄周(约公元前369—286)。 依老子所论,“道”“为天下式”,是万物的端绪,是一切统一于其中的最高形式。“天道”至公,为帝王统治之术昭示了方向。应效法“至公”之“天道”,观天地之象以行人事,也就是所谓的“法自然”,而“自然”是“无为”的。因此,政治之术应是“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顺应客观现实,这一观念在法律思想上的表现便在于倡导“无为”,倡导法律虚无主义,对调控社会的礼法抱有消极的态度,在这一点上与儒家和法家的立场有很大区别。 道家的“法自然”与西方的“自然法”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它从根本上说是反理性的,“道”的不可言性决定了政治的不可规定性,政治不可能通过语言和逻辑建构起一套理性秩序。 法家 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管仲(?—公元前645)、子产(?—公元前522)、李悝(公元前455—前395)、商鞅(约公元前390—338)和韩非子(约公元前313—前238)。 法家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坚持趋利避害的人性论,强调用明确、公开、客观而严苛的法律规范来治理国家,通过加强君主专制来建立社会秩序。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法律从根本上说乃是君主驾驭臣民的“刑赏二柄”,与后世的法治思想之间有着本质的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