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山西省祁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doc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山西省祁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解析:【全国百强校】山西省祁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

祁县中学2018年高一年级四月月考 历史试题 命题人:冯竹花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包括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符合题意。 1. 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但“社稷”却被用做国家的代称。这主要是因为 A. 鬼神迷信思想盛行 B. 人们要依靠土地和谷物生存 C. 国家的税收主要是土地上出产的谷物 D.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2.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A. 隋唐时期 B. 夏商时期 C. 战国、秦汉 D. 宋元时期 3.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 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B. 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C. 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D. 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 4.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装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A. 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B. 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 C. 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 D. 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一普通小吏,家中竟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 5. 刘力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介平民。下面对其社会生活的描述,最有可能接近真实的是 A. 从长安城的“市”买了两斤鱼回家熬鱼汤 B. 为妻子买了一件官营手工工场制造的精美绸衣 C. 在长安夜市的酒楼上喝得酩酊大醉彻夜未归 D. 经营盐铁买卖,生意非常兴隆 6. 西欧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 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B. 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C. 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D. 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7. 唐代诗人王维在《渭川田家》中写道:“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鸣叫)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句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 A. 乡村生活的清闲富足 B.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 农业生产劳作的艰辛 D.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8. 《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 A. 严格推行重农抑商 B. 注重规范商业行为 C. 商人笃信因果之说 D. 获取重利遭到严惩 9. 宋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 A. 导致了当时的积贫积弱 B. 促使其内部社会矛盾急剧恶化 C. 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 D. 促进了自耕农的增多 10. 王世贞《四部稿》中记载:“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材料反映了徽商 A. 注重资本积累,扩大投资 B. 注重扩大经商范围 C. 注重买田置地 D. 注重多样化经营 11. 清代雍正二年(1724),山西巡抚刘于义奏称:“山右(今山西)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这表明 A.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被抛弃 B. 商人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C.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D.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发生变化 12.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13.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 政府的大力推广 B. 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14. 清人钱泳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者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 农业耕作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