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桐庐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精品解析:浙江省桐庐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解析:浙江省桐庐中学2017-2018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桐庐中学3月月考试题七年级语文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 倜傥(tǎng) 秕谷(bǐ) 撺掇(cuān) 气冲斗牛(dǒu) B. 祈祷(qǐ) 赫然(hè) 元勋(xūn) 迥乎不同(jiǒng) C. 亘古(gèn) 厌恶(wù) 喧闹(xuān) 热情澎湃(bài) D. 重荷(hè) 木屐(jī) 默契(qiè) 慷慨淋漓(lí)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词词义和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要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z、c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前后鼻音的区别。本题用反选排除法,B.祈祷(qí);C.热情澎湃(Pài);D.默契(qì)。故答案为A。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下面的词语里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潜心贯注 惹人注目 荒草萋萋 五彩斑谰 B. 妇儒皆知 沥尽心血 博学多识 鞠躬尽悴 C. 义愤填膺 兀兀穷年 迥乎不同 九曲连环 D. 慷概淋漓 峰芒毕露 人声鼎沸 亦复如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A.“五彩斑谰”应写作“五彩斑斓”;B.“妇儒皆知”应写作“妇孺皆知”;D.“慷概淋漓”应写作“慷慨淋漓”。 3.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信客教地理栩栩如生,效果奇佳。 B. 在走过20多公里后,我的脸面如土色。 C. 学习过程中,如果能运用科学的方法,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D. 农妇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A项“栩栩如生”形容作品、画作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多指人工制造的艺术品。用在句中不恰当。B项“面如土色”形容脸失去了平常的润色,惊恐至极,与剧中“脸”意思重复。C项“事倍功半”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应改为“事半功倍”。 点睛: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是(????) A.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坚持的重要性。 B. 《老王》的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杨绛女士。 C. 我们这次活动步行走了大约40多公里。 D. 为了杜绝餐厅浪费的现象,学校已采取了学生会监督就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看看各个部分是否搭配,是否有残缺,再做判断。A句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让”;C项词语重复,删去“大约”或“多”;D项缺少宾语,句末加上“的措施”。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5. 仔细阅读下面材料,按照其内容和形式把三、四段材料补充完整(不超过25字)。 材料一:繁华大道,乞讨者众,这里乞丐的生存产业链黑幕刚刚被媒体披露。孩子问:我们为什么不给他们一些零钱?给还是不给?? 难题是:教孩子仁慈还是识别欺骗?? 材料二:重点中学竞争尤为激烈,帮助同学解答难题至少半小时,使自己本已十分紧张的学习时间受到耽误。孩子问:我要不要帮助同学?帮还是不帮?? 难题是:教孩子助人为乐,还是不惜一切在竞争中胜出?? 材料三:大街上,一位老人被自行车撞倒,肇事者逃跑。曾经有过这样的新闻:一位骑自行车女孩停车上前扶助,不想竟被周围公众指认为肇事者,而受到帮助的老人居然不说明真相。孩子问:应不应该去帮助伤者?救还是不救?? 难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学校门口豪华私车令孩子们侧目,父母占有的社会地位、物质资源的不平衡,会不会引起儿童间的不平等感?孩子问:坐自己家的车上学有什么错误,送还是不送?? 难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符合语境,言之有理即可 (2). 符合语境,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考查学生的仿写的能力。能根据材料内容,根据例句,拟写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6. 古诗文默写: (1)《木兰诗》中从侧面描写木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