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种意识心得体会教师有幸成为厦门市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的一员,参加了在东北师范大学举行的首期40天的集中培训,培训期间,我们聆听了多位大学教授的讲座,折服于大师们深厚的学识、睿智的见识;我们现场观摩了几所优质学校的校园文化及课堂教学,佩服其教育的用心、理念的先进、尝试的勇气;我们珍惜自主研修的时间,或泡在图书馆、或抓住导师面对面,感叹于“学然后知不足”,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教师怎样更好更快地成长?这是自己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随着培训的深入,答案越来越明朗。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位老师具有以下四种意识,一定会让自己逐渐走向优秀的。在此,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一、学习意识于伟教授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讲座中提出,教师要“作为一个学习者”,不仅要有乐学的态度,还要有善学的能力。这次培训,于教授给我们上了四次课,每次讲课都让我们感慨于“自己怎么那么多的书连名都不知道”,而他带的赵博士,单一个T盘就专门存了6000本左右的书。“学,然后知不足。”这个时候,我们知道教授们之所以能在课堂上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是因为他们有着深厚的学术底蕴、渊博的知识体系。作为学历背景只有中师毕业的自己来说,虽然参加过大专、本科的学历进修学习,但今天看来,“学习、再学习”,显得那么的迫切了。当今世界信息发达、资讯充足,如何在有限的精力与时间允许范围内,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学习资源呢?我认为,这就需要有“善学”的能力。对于一名新形势下的教师,我们的学习应在拓宽视野、提升素养方面,而不应拘泥于教材、试题之中。参加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以来,和这个民间团队中来自各个学校的成员们,一起读了《教学勇气》、《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童年的秘密》等十几本教育理论书籍。在读书沙龙中,我们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交流自己的教育故事,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共同体的影响正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老师们加入了这个读书的队伍。本人撰写的《生命在成长教育更美丽――记厦门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一文发表于《教师博览(原创版)》2010年第6期。在一次专题研讨中,我介绍了这个团队及读书的事迹,马上有学员说以后有活动要及时通知,要组织老师参与。成为一名学习者,从爱读书开始!欢迎更多的老师参与到这个开放的学习团队中。二、研究意识“教研应成为研究者,进行研究是专家型老师形成的必要条件。”这样的话语,在多位教授的讲课中都进行了强调。“能不能做研究,并且带领团队做研究。”应该成为界定“专家型教师”与“普通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准。也许有的人会认为,小学老师能做研究吗?我认为,一线老师应该把教室看成我们的研究室,做我们能做的研究。作为一线老师,“小课题研究”的“小、近、识”特点无疑是适合大家做的研究。怎样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怎样培养学生预习能力?一些平时我们困惑的问题,借助研究可以找到更多的解决策略。另外,每个老师都有一些自己独到的经验,“借助研究把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提升,找到理念的落脚点,教育文摘“研究不神秘,深入思考就是研究。带着问题学习就是研究。”于伟教授的这句话或许可以打消我们一些对于研究的畏惧感。“研究就是基于经验并超越经验地对一个具体的‘问题’进行长时间地持续地深入地思考并不断实践的过程。”首都师大刘加霞教授的这句话则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确研究的可操作性。导师孔凡哲教授“一线教师要做‘顶天立地’的研究”,则为我们指明了研究的方向。三、坚守意识教育是一项育人的工程,“象牙塔”是许多时候对学校的一种比喻。有人说,如果这社会还有一块净土,就可能就是学校了。而如今,学校这块净土也正在受到冲击。浮躁、功利的社会风气也正慢慢地渗透到校园中,让许多教育者没办法静心做教育了。我认为要想成为优秀教师,必须能够坚守住一份“静气”。非常喜欢浙江名师朱华贤的一句话:“教育需要宁静,教学需要沉静,良师需要恬静。浮躁、聒噪、喧闹是搞不好教育的,也是不可能孕育教育大师。”当前,检查过频,规矩过多,许许多多的因素让很多时候只能“戴着镣铐跳舞”。课改以来,新理念层出不穷,一会儿合作学习、一会儿又探究正热。这些新的理念都没错,错的是把它们贴标签式地不分场合地应用在各种课堂中。课堂需要学生动起来,而这个动并不是单纯指肢体上的动,而更主要应该是思维方面、情感方面的动,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因此,作为教师,需要能沉下心来,思考哪些是自己应该坚持的,哪些是应该摒弃的。从一堂课来讲,既需要学生的动,也需要有一段时间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动静之间正是考验教师教育智慧的一把尺子。坚守一份“静气”,才不会使自己迷失到众多理论中,以致产生了“新课程,你说我应该听谁的”之感叹;才能够在当前追求功利、崇尚物欲的社会现实中,内心澄明,知道哪些是自己想要的、哪些是自己能要的,不为虚名所累,只求日子踏实。宁静、沉静、恬静,是走向优秀教师必要的修炼。四、发表意识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