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习)史可法对联10
“纵观廿四史,静对十三经”
收集整理:http://3./ 发布时间:2010-3-25 13:49:42
,是我曾见到的明末史可法手书联之句。
字如其人,文如其人,一代爱国名将的人格风范跃然目前
但多年来我却从未思忖过为什么是廿一史?何谓十三经?
前几日读到一组关于复兴国学的讨论,其中对于十三经的发展形成有所介绍,因之也激起了我上述思绪的逝世灰复燃。
十三经是儒学的重要经典,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演变。
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在西汉,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器重,立于学官,并设有五经博士。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
所谓九经包含《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不含《孝经》。
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成为十二经。
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
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
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
清乾隆时代,镌刻《十三经》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础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后来称谓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重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载。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重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
《仪礼》重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缭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儒家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较的。
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懂得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重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基础,研究和阐发《十三经》是绕不开的。
当然,十三经远远不能涵盖中华国学,尚不说同时代产生与其比肩的的其他诸子百家的丰富思想。
对二十四史,博主最早的印象是在小学一同学家
那位同学的父亲擅长书法,常与魏长青、陈漱石等金石书法名家有过往。
此外,在那里我也第一次见到精巧典雅的二十四史专用书柜
该书柜其实由一个个实木书匣组合而成,绛红色,每个书匣前以隶书刻有书匣内书卷之名。
那时的我,不知何谓正史,只是胡乱读过不少章回小说和中国文学史,算是对中国历史懂得一个梗概。
及至中学时代,才逐渐知道不计入《清史稿》的二十四史是怎么回事
回到史公可法这一联言及的廿一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
既然为史,自然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
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
《后汉书》涌现后,代替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
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