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教授临证医案赏析十则教学讲义.ppt

周仲瑛教授临证医案赏析十则教学讲义.ppt

  1.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周仲瑛教授临证医案赏析十则教学讲义.ppt

周仲瑛教授临证医案赏析十则;;;;;故方中用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黄芩、法夏、陈皮、厚朴清热燥湿,淡竹叶、茯苓、鸭跖草清热利湿,上述诸药合用,集芳化、燥湿、渗利于一方,使湿热之邪从上、中、下三焦分消。 又方中用柴胡、青蒿疏达少阳,引热外出;合黄芩、法夏和解枢机。 用芦根、石斛一则养阴润燥,兼清余热;二则兼制法夏、陈皮、厚朴等苦温燥湿药易伤阴液之弊,并寓有扶正达邪之意,故芦根竟用至20g。;;;;方中用苍术、厚朴、陈皮、法夏,即平胃散燥湿健脾, 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即三子养亲汤降气消痰, 桂枝、茯苓、炮姜、炙草,寓有苓桂术甘汤和理中丸意,温振脾阳,蠲化痰饮,即“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上述诸药燥湿健脾,温化痰饮,偏于治本,是为主药;辅以紫苑、冬花、杏仁上走于肺,化痰止咳,偏于治标。;;3、口干涩案;目前病人自觉口腔粘膜有粗糙感,食纳不香,饮水不多,目干不显,口粘,尿黄,夜晚咽痛,舌质光红无苔质暗紫有裂纹,脉细。 病人证属肝肾阴虚,津不上承,久病络瘀。 药用:生地12g 玄参10g 麦冬10g 天花粉12g 知母10g 生蒲黄10g(布包) 佩泽兰各10g 川石斛10g 枸杞子10g 南北沙参各10g 炒谷麦芽各10g 黄连2g 炙鸡金10g 生草3g。7剂,水煎服,日一剂。;4月18日,二诊 药后口涩干燥显减,食纳尚可,近停服降压西药血压亦稳定,但口有时仍粘,口腔仍有粗糙感,舌质光红,脉细。 治守原意,上方去南沙参、生草,加天冬10g、乌梅肉3g, 续服14剂后,诸症若失。;;鉴此,方中用生地、玄参、麦冬、花粉、知母、石斛、杞子、沙参大补肝肾之阴于前, 继以生蒲黄、泽兰活血化瘀通络于后, 黄连、佩兰、鸡金、谷麦芽清热化湿,健脾开胃于中。 诸药合用,先后天并调,静中有动,标本兼治。 ;方中再配以生草,除调和诸药外,并寓有甘守津回之妙。 由于辨证准确,立法严谨,选药精当,故二诊时不但口涩干燥显减,食纳转佳,而且血压亦趋稳定。续守前法调理,多年病苦不日而愈。 ;;;;;;又因汗为心液,故用丹参清心安神,枣仁养心敛汗。 综观诸药,于证似无所误,却何以不效,细析其因,方中黄芪一味,虽有益气固表之功,但毕竟性属甘温,偏于益气升阳,难免有助湿生热升火之嫌,故二诊先去生芪,加山栀、知母、丹皮、地骨皮加强清热泻火之力而获效。 可见药虽一味之差,其效却有千里之遥,中医理法方药之妙,不得不叹,不可不慎。 (三联药对:功劳叶、生地、白薇);5.肥胖症;刻诊:患者头额有包块隆起,面红油光,左侧头痛,困倦乏力,苔黄薄腻质暗紫,脉细滑数。 证属痰瘀阻络,治当化痰祛瘀通络。 药用: 熟大黄4g(后下) 炒莱菔子12g 生楂肉15g 泽兰泻各15g 荷叶15g 决明子15g 海藻15g 天仙藤15g 炒苍术10g 大腹皮15g 鬼箭羽15g 川芎10g 法半夏10g。; 一月后来诊,面容消瘦,腹壁肌肉肥厚有所松软,困倦现象改善,面部充血偏淡,大便开始每日2~3次,拉出大量油脂,近逐渐好转,原有肩周炎近也逐渐好转,脉细缓,苔黄腻质暗红。守前法前方再进,上方加制首乌12g,片姜黄10g。 三月后再诊,患者体重降至86公斤,复查血脂已降至正常范围,腹壁明显缩小,肢体灵活,体力增加,已无不适。;按:;“凡淤积之处,皆有伏阳”。从病人面红、苔黄、脉数,又进而辨为痰瘀化热,则为二难也; 在辨痰、辨瘀、辨热的基础上,不被困倦乏力气虚之象所惑,据其苔腻、脉滑,而辨其为水谷成痰困脾,因实致虚,此为三难也。 三关既破,对其治疗则如顺水扬帆。;方中选用法夏、苍术、莱菔子、大腹皮、荷叶、海藻运脾燥湿化痰,执中央以运上下; 加用生楂肉、鬼箭羽、川芎、天仙藤、泽兰泻祛瘀通络,化痰利水; 大黄、决明子通降郁火,荡涤瘀热,推陈出新。 如是痰浊化,陈莝除,瘀散热清,则肥胖消,血脂降,壅滞之症得除。 ;6.食入即吐案;证属阳明热郁,肝胃不和,兼有湿热中阻,胃阴劫伤。 治当清热化湿,泄肝和胃,兼养胃阴。 药用: 生大黄5g(后下) 生甘草3g 黄连5g 吴萸2g 法夏12g 代赭石25g (先煎) 旋复花12g(布包) 丁香4g 芦根15g 麦冬10g 苏叶10g 朱茯苓15g 。 水煎服,每日一剂。;6月5日,二诊 药后呕吐未犯,但于前天上症又作,至今尚未控制,不能纳食。 上方去甘草、丁香,加山栀10g,炮姜3g,川石斛12g,沉香3g(后下)。 另:飞朱砂0.3g,每日三次,冲服。;6月20日,三诊 药后呕吐未作,大便通畅,每天一次,但仍口干,食纳欠馨,口唇红赤,苔黄腻,脉小滑。 原法巩固,上方加陈皮6 g,竹茹6 g,另飞朱砂如前继服。 续用药一周后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