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内科学总论培训讲解.ppt

  1. 1、本文档共7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肿瘤内科学总论培训讲解.ppt

我国肿瘤内科在临床肿瘤学贡献 肿瘤化疗发展 新药的开发应用,如紫杉类,三代铂类如奥沙利铂,健择 靶向治疗药:以瑞沙,HERCEPTIN,格列卫等。特罗凯治疗肺癌 支持治疗的发展 1,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 2,止吐药物的开发应用 化疗技术的进步 1,动脉内化疗技术; 2,时辰化疗技术发展; 优点疗效最好,毒性最小。 3,瘤体内注射化疗药物,体腔内化疗。 4,与其它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如与放疗,热疗。 5,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大剂量化疗。5—7个对数杀灭。主要HD,NHL,MM等。 化疗的几种方式 1,根治性化疗;如绒癌,睾丸癌,卵巢癌,恶性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细胞肺癌。 2,姑息性化疗:常见晚期实体肿瘤化疗; 3,辅助性化疗;如乳腺癌,胃肠道癌术后 4,新辅助化疗。 (1)减瘤;(2)清除 亚临床病灶。 化疗药物的毒性 1,骨髓抑制:WBC---PLT----RBC。WBC《1.0,发热。应用抗生素。WBC〈 3.0 ,停化疗应用G-CSF。PLT〈20,出血倾向,应用白介素-XI;贫血不明显 2,恶心与呕吐:应用5-HT3受体阻止剂如恩丹西酮等。控制率〉80%。注意补充水及电解质 3,黏膜炎 4,腹泻:注意补充水及电解质。 5,肺毒性:BLM,MTX,MMC。化学性肺炎, 肺纤维化 NVB化疗后局部渗出皮肤变性 长春瑞宾化疗后局部渗出,皮肤红肿热痛炎性改变。严重者可出现局部皮肤坏死。 化疗药物毒性(二) 6,心脏毒性。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如ADM,EPIRUBICIN等。 ADM总量控制550mg/m2 7,肾脏毒性。如DDP,MMC等。主要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大剂量DDP应充分水化,利尿。 8,肝脏毒性。ALT升高,黄疸。 9,皮肤损害:脱发常见。 10,药物外渗引起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如蒽环类, MMC,NVB,VCR,氮芥。应迅速处理。封闭加冷覆。 11,过敏反应。紫杉醇等。预处理。 化疗药物的分类 1,按药理学分类: 烷化剂, 抗代谢药, 抗肿瘤抗生素, 植物类, 激素类, 其它. 2,按细胞动力学分类: (1)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与时相特异性药物.如S期,M期…..特点:剂量反应曲线是一条渐进线,用药时限是影响疗效主要因素 (2)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癌细胞作用强而快,迅速杀死癌细胞,剂量反应曲线几乎是一条直线,杀伤力随剂量增加而增加. 化疗药物应用的原则 (一),根治性化疗 诱导缓解109癌细胞, 巩固化疗106癌细胞,免疫治疗. (二)联合化疗:原则 1,单药有效;2,毒性不重叠;3,作用机制不同;4,循症治疗. (三)注意尽量减轻毒性反应. 恶性肿瘤生物治疗 定义:通过生物反应调节剂调动机体自身防御机能治疗恶性肿瘤。机理:1,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生长转化或转移的直接抗瘤作用;2,通过激活免疫系统的效应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因子,达到肿瘤杀伤或抑制的目的。 生物治疗作用机理 1,调控细胞受体和增殖机制,如靶向治疗,作用特异靶点,封闭肿瘤发展中关键受体纠正病理发展过程; 2,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杀伤或抑制肿瘤机制。免疫刺激剂,免疫激活剂,免疫增强剂。 生物治疗临床应用现状及前景 生物靶向治疗如 乳癌HER-2阳性的HERCEPTIN治疗,络氨酸激酶抑制剂易瑞沙,特洛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北伐单抗用于大肠癌,恩度用于非小细胞肺癌。 前景广阔,十分诱人。有望在肿瘤治疗中取得突破。 靶 向 治 疗 药 物 bevacizumab (AVASTIN) 表皮生长因子及受体 (EGF/EGFR) 血管生长因子及受体 (VEGF/VEGFR) 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 单克隆抗体 分子靶向治疗的关键通路及方式 肿瘤个体化药物治疗 1 肿瘤个体化用药与基因检测的必要性 2 分子诊断技术在常规化疗药物中的应用实例 肿瘤内科学总论 内 容 提 要 常见肿瘤的动态变化 肿瘤综合治疗的进展 内科治疗的回顾和评价 当今的热点——靶向治疗 近年来的一些新进展 全国第三次死因调查结论 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其变化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卫生部和科技部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 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不同性别、地区别差异明显 与前两次调查结果相比,死亡率比70年代中期增加了83.1%,比90年代初期增加了22.5%。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率明显高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