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实验教材案例选.doc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实验教材案例选
说明 教材案例编排顺序,按代数、几何、统计三大领域顺序,每一领域按教材册数顺序,课题学习与阅读材料随同所涉及领域与册数一起编排。每一案例附有出处、特色与简要说明。
案例清单
案例序 领域 类别 内容 出处 1 序章 正文 走进数学世界 七上第1章 2 代数 正文 有理数乘法法则和运算律引入 七上第2章 3 代数 正文 去括号 七上第3章 4 代数 正文 解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简单变形 七下第6章 5 代数 正文 一元一次方程—实践与探索问题3 七下第6章 6 代数 阅读材料 的算法 八上第12章 7 代数 正文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整式的乘法 八上第13章 8 代数 正文 分式的运算 八下第17章 9 代数 正文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九上第22章 10 代数 正文 一元二次方程—实践和探索问题3 九上第23章 11 代数 正文 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 九下第27章 12 代数 正文 图形展开体系-体面线点 七上第4章 13 几何 正文 轴对称的认识-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认识 七下第10章 14 几何 阅读材料 Times and dates 七下第10章 15 几何 课题学习 勾股定理的无字证明 八上第14章 16 几何 正文 平移与旋转-做一做 八上第15章 17 几何 正文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索 八上第16章 18 几何 阅读材料 四边形的变身术 八上第16章 19 几何 习题 矩形的分割 八上第16章 20 几何 正文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边边 八下第19章 21 几何 正文 圆的对称性 九下第28章 22 几何 阅读材料 圆周率π 九下第28章 23 几何 课题学习 硬币滚动中的数学 九下第28章 24 统计 阅读材料 计算机帮我们画统计图 七上第5章 25 统计 正文“抢30”游戏的规则公平吗 七下第11章 26 统计 正文 标准差公式的教学 八下第21章 27 统计 阅读材料 电脑键盘上的字母为何不按字母顺序排列 九上第26章 28 统计 正文 用计算器做模拟实验 九上第26章 29 统计 课题学习 通讯录的设计 九上第26章 30 统计 正文 平均要买几支雪糕才能得奖 九下第30章
案例1 走进数学世界(七上第1章P.1-P.14)
教材Copy
[特色] 通过一些有趣生动的数学问题,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内容形式新颖活泼。
[说明] 一般惯例,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阶段,或直接学习初中数学知识,或老师以了解原学习情况为由进行测试。我们感到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思想、思维、学习活动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准备,那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为此,我们设置了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选择一些学生熟悉、有趣、容易上手、或经过实验操作探索、或与同伴合作交流、容易解决的数学问题,内容涉及数学的代数、几何与统计等各个领域,学生能参与即可,评价以过程性为主。
案例2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和运算律的引入(七上第2章2.9)
教材Copy 取两个片断(七上P. 50—P. 57倒11行中取两个片断)
[特色] 通过实例和理论结合,巧妙地引入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居高临下,深入浅出。从小学里数的运算律的回顾,设计图式,引导学生探索、验证,认识和理解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呈现形式醒目。
[说明] (1)在中学里如何引进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中学数学教学法中的一个经典问题,曾经引起诸多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的关注,也提出了种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在理论上,可用抽象代数的观点来解释(从数系的结构考虑),显然这是难以为初中学生所接受的。传统初中教材的具体处理,大多采用物理模型方法,即用生活实例来说明应该如何规定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但当乘数是负数的情况有点障碍。这里用现代数学的观点,将两者巧妙地结合,作如下的设计:
首先通过两个问题(问题1,问题2),自然引入两个等式:
3×2=6 ① 和 (-3) ×2=-6 ②,
问题是:如何规定3×(-2)=?, (-3) ×(-2)=? (2分钟前在哪里?现实中有点费解) 。 怎么办? 接着教材引导学生思考:将②与①比较, 有什么发现(探索规律)?发现如下规律:
把一个因数(3)换成它的相反数(-3),则所得的积(-6)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注意,这儿实
际上“运用”了结构思想,默认了“交换律”的要求,但不“点穿”)。
最后,让学生运用这个规律,“试一试”,计算得出3×(-2)=-6,再计算(两种方法)得出 (-3) ×(-2)=6,由这些算式,“概括”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乘法法则“概括”的呈现(p.51),将文字叙述与实例解释结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