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_2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规程(2008) 一 专业术语 遥感数据:是指采用航天航空遥感手段,以成像方式从不同高度获取的地表特征信息。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是指应用遥感数据,定期或不定期地监测同一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包括变化前后地类、范围、位置及面积等。 土地利用遥感分类:是指根据遥感影像特征及相关信息提取的土地利用类别。 新增建设用地:是指在监测时段内来源于农用地或未利用地的建设用地。 监测区:是指根据具体监测任务确定的覆盖监测对象的特定区域。 遥感监测图:是指在监测区遥感影像上叠加土地利用监测信息及有关要素的专题图。 二 总 则 1.为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基础信息和技术支持,制定本标准。 2. 利用遥感技术,参考土地调查、规划、测绘等有关资料,结合外业调查,客观、准确地反映土地利用信息。 3 .航空遥感数据处理的技术要求及方法,执行已有技术标准。航天遥感数据处理的技术要求及方法执行本标准。 三 土地利用遥感分类 1 . 分类依据 主要依据遥感影像光谱特征、纹理结构特征,以及土地覆被、利用方式、用途、经营特点等因素。 2 .分类系统 2.1 执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2.2 在不改变分类含义的前提下,根据具体监测任务,不同一级类、二级类可有选择地进行合并。 四 技术要求 1. 遥感数据 以景为单位,云、雪或浓雾量不超过10%,且不覆盖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地区。光学数据侧视角原则上不超过25;雷达数据原则上采用c波段或x波段,全极化方式,入射角在30~40之间。 四 技术要求 1. 遥感数据 以景为单位,云、雪或浓雾量不超过10%,且不覆盖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地区。光学数据侧视角原则上不超过25;雷达数据原则上采用c波段或x波段,全计划方式,入射角在30~40之间。 2. 数学基础 平面坐标系: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斯-克吕格投影,3分带。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 精度要求 ?用于遥感影像正射纠正的实测控制点,其点位平面位置精度优于0.5米。 ?正射纠正所选控制点须均匀分布,其残差应满足表1规定: 四 技术要求 四 技术要求 4. 最小上图图斑 建设用地为4.0mm2,耕地为6.0 mm2,其他地类为15.0 mm2。 五 编制技术方案 根据具体监测任务和本标准规定编制。内容主要包括:监测任务、基础资料与遥感数据源、技术路线与方法、质量控制与精度评价、监测成果等。 六 影像纠正控制点测量、采集 1 .影像纠正控制点布设:——控制区域大于监测区,每景控制点数量在9~15个之间,山地可适当增加。——相邻景重叠区选取不少于3个公共点。 2 . 影像纠正控制点实测:影像纠正控制点采用经检验合格的GPS仪器实测,与同等级或高等级大地点联测。 3. 影像纠正控制点采集:影像纠正控制点也可从符合要求的已有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l Orthophoto Map,以下简称DOM)或其它图件上采集。 4. 影像纠正控制点成果:包括控制点点之记(见附录A)、点位矢量文件(见附录B),以及点位信息表(见附录C)。 点位信息表中控制点点位图像应以控制点点位为中心采集。DOM或其它图件比例尺大于1:5 000(含)时采集1023×1023像素块,其它比例尺采集255×255像素块。 GPS实测点点之记 控制点点位信息表 七 影像处理 1 . 正射纠正 通常采用物理模型或有理函数模型。 2 .配准 同步获取的全色与多光谱影像,可选择几何多项式模型配准,阶数不大于2阶。 3 . 融合 根据影像波段的光谱范围、地物和地形特征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波段组合和融合算法。 八 信息提取 1 .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依据遥感影像特征,参考土地调查成果等资料,解译、表达土地利用图斑位置、范围和类型的过程。 2 . 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 对比分析前后时相遥感影像,解译、表达土地利用变化图斑位置、范围和变化前后类型的过程。 3. 土地利用信息表达 图斑以矢量多边形形式表示,并建立属性表(见附录D、附录E)。以监测区或县级行政辖区为单元,按从左到右、自上而下顺序对图斑进行编号。 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属性结构表 土地利用变化图斑属性结构表 九 外业调查底图及记录表 1 . 外业调查底图 以近期遥感正射影像图为背景,叠加行政界线、图斑线与编号、图廓整饰、注记等要素,按监测区或县级行政辖区范围制作外业调查底图。 2 . 外业调查记录表 以监测区或县级行政辖区为单元,根据图斑属性表制作外业调查记录表(见附录F、附录G、附录H)。 50万人口以上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监测外业调查记录表 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