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古代文论试题.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1年古代文论试题

简答题: 1、简述孔子的“兴观群怨”学说。 《诗三百》是一部文学作品,孔子和弟子讨论诗篇时,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1、兴,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兴,引譬连类”。朱熹《集注》:“感发意志”。 2、观,《集解》引郑玄曰:“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曰:“考见得失”。 3、群,《集解》引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说《诗》能够帮助人们相互启发,相互切磋砥砺 4、怨,《集解》引孔安国注:“怨刺上政”。是说《诗》表达怨情,强调批评政治、表达下情的作用,以促使政治改善。 其中,兴是观的途径,观是兴的结果;怨是群的手段,群是怨的目的。 孔子对文学的艺术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文学的社会作用论述较全面。 2、简述何谓《诗经》“六义”。 在诗歌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方面,《诗大序》提出了“六艺”说:“故诗有六艺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1、赋: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朱熹:“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说明赋是直陈其事的写作手法。 2、比:郑玄《周礼·大师》注引郑众:“比者,比方于物也”。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就是比喻。 3、兴:郑玄《周礼·大师》注引郑众:“兴者,托物于事”。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兴,引譬连类”。其中,有“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 4、风:《诗大序》:“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说《风》是各诸侯国一国之事,较广泛的反映了人民生活,基本上是人民的诗歌,具有地域特色。5、雅:《诗大序》:“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说《雅》是天下四方之事,即与周天子政事有关的事。 6、颂:《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说《颂》是天子、国君赞美祖先盛德,是祭祀的乐歌。 3、试论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及其源流演变。 源流:“发愤”一词首见于《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处的“愤”指一种心理情绪。 在文学创作的意义上首次明确应用“发愤”一词的是屈原,《九章·惜诵》中说:“发愤以抒情”,说明自己创作时的心理状态主要是出于“愤”。西汉刘安在《淮南子·本经训》中说“愤则怒,怒则动……”,人的内心愤懑通过外在的行动渲泻。把屈原及淮南子等的“愤”与“作”之间的关系在创作领域确立下来,视为历代文人创作成功的普遍规律,并极影响了后人是司马迁。 内容:《史记·太史公自序》:“……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所谓的“愤”,是指作家“意有所郁结”的精神状态,心理上受压迫而不得伸展,借著书立说恢复心理平衡。同时,这里的“愤”,又是创作的心理动力。由于“愤”是因创作主体强烈的愿望受压抑而产生,所以它表现出来的情感也就相当强烈,以这样的“愤”作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往往也会有较高的品位和质量。“发愤著书”,是封建社会进步文人的想法,认为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义愤越强烈,作品的思想性也越深刻。 4、简述你对曹丕“文以气为主”观念的理解。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说人们禀受之气有清浊之分,故其才性有昏明,写作文章也有高下。他评价孔融“体气高妙”,徐幹“时有齐气”说明写作才能取决于自然禀受之气,取决于天才。认为“气”是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形成各自的风格以及作品同时受相应的风格的影响。因此各有所长,难可兼擅。并且作品的风格受到作家个性的影响。与孟子不同的是,孟子之气是道德修养到一定程度的精神状态,是后天形成的,而曹丕认为是一种先天的自然禀赋,属于生理、心理之气。 我们都可以看出不论是司马迁、孔融等人的作品风格,都不一定与本人的先天禀赋有很大的关系。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过分强调了作家的材性,观点不够全面。所以我们应该客观批判的思维去看待“文以气为主”。 5简述文心雕龙时序的文学发展史观 6简述钟嵘“滋味”说的基本内涵。 诗歌创作问题上提出“滋味”说: ①“滋味”是五言诗所特有的审美特征。 ②五言诗之所以有“滋味”,在于“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详为描写细致,切为描写深刻。 ③诗歌之“滋味”需要“赋”、“比”、“兴”的并用 ,做到言近旨远,形象鲜明。 ④“滋味”要求诗歌必须做到“风力”与“丹采”相结合,感染力强,强调文学作品的形象性特征。 ⑤“滋味”应以“自然英旨”为美 。 其一,“滋味”说扭转了当时文学批评领域“准的无依”的混乱局面,为诗歌批评树立了正确的审美标准。 其二,钟嵘的“滋味”说,极大的拓展了前人以“味”论文的理论,并且将其上升为一种美学范畴。 7试论述钟嵘的“自然声律”论 钟嵘在《诗品序》中集中讨论了声律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