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林散之草书《王安石 乌塘》赏析17.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林散之草书《王安石 乌塘》赏析17

林散之草书《王安石 乌塘》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 王罡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里行。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 论怀素草书》、《自作诗 论书一首》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巅峰命笔,精品之作;刚柔相济,墨色多变。双款立轴,品相上等;诸家称赞,4次出版。 “草圣”林散之草书《王安石 乌塘》,创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纵91厘米,横33厘米,约 3平方尺。落款散耳,引首章为“大年”(朱文),姓名章是“散之信玺”(朱文)。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作品正文内容是: 乌塘渺渺绿平堤,堤上行人各有携。 试问春风何处好,辛夷如雪柘冈西。 “辛夷”:玉兰花,这里指的是白色玉兰花。“柘冈”:王安石外婆居住的地方。这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晚年怀念家乡的一首诗。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两任宰相,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力主改革,革除积弊,对当时乃至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成就巨大,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美誉。诗风遒劲清新,绚丽多姿。世人传诵最多的诗句是《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欧阳修盛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林散之草书精品《王安石 乌塘》 王石头收藏 王安石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在南京度过了青年时代,此后因父亲王益任上病逝、母亲逝世,两度来南京守孝。在南京三任知府,最后病逝于南京。按照王安石生前的要求,安葬在他的故居南京半山园。王安石在南京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最著名的是《金陵怀古》。 林散之草书精品《王安石 乌塘》(局部) 林散之十分崇拜王安石,特别喜欢王安石的诗词,经常吟诵,并以王安石的诗词为内容创作草书作品送给亲朋好友,仅《乌塘》一诗就写过多幅,而且写得都比较好。最精的一幅已收入1985年12月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林散之书法选集》。 林散之草书精品《王安石 乌塘》(特写) 这幅草书《王安石 乌塘》可谓精品之作。其一、线条刚柔相济。“草圣”林散之草书作品的线条,六十年代的以刚为主,七十年代的刚柔相济,八十年代的以柔为主。七十年代是林散之草书艺术的巅峰,林散之创作了《中日友谊诗》、《许瑶诗 论怀素草书》等一批传世之作。这幅作品是典型的七十年代的线条,刚柔相济,动静相宜。如作品中的“乌塘”、“试问”,还有“处”和“好”,雄强朴茂,圆劲厚重。“有”、“携”,看上去柔,实际上是柔中有刚,根根游丝,纤细如发,挺健俐落。“何”、“柘”,笔画似连非连,极具动感。其二、用墨独步当代。林散之在七十年代将绘画中的用墨方法引入书法创作,将草书的墨法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细品这幅草书,枯湿浓淡,一应俱全。“雪”中有枯,“西”中有湿,“塘”中有浓,“行”中有淡。水墨渗沁,变化万千。其三、章法纵逸放达。“上”、“人”比较小,“携”、“处”相对大。有大有小,笔画相扣。“试问春风”的线条以实为主,“如雪”、“柘冈”的线条以虚为主,一虚一实,对比鲜明。整个作品正文28个字分三行排列,纵横得势,有行无列,错综变化,气充力足。 诸多专家名家称赞草书《王安石 乌塘》。2004年8月,江苏省美协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林散之作品收藏家宋玉麟题跋:“此为散之先生七十年代中期所作精品。”2009年10月,中国著名书画鉴定家萧平先生说:“草书《王安石 乌塘》是精品之作。”2010年1月,林散之长子、著名书法家林筱

文档评论(0)

bzhuangrduh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