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调研检测语文试卷23.docVIP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调研检测语文试卷23.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2013-201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调研检测语文试卷23

高淳区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调研检测 七年级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钢笔或墨水笔写在答卷纸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 一(30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9分) (1)万里赴戎机, ▲ 。 ▲ ,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2)深林人不知, ▲ 。 (王维《竹里馆》) (3)谁家玉笛暗飞声, ▲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 ▲ ,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5) ▲ ,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6)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 ▲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7)此时的窗外春意阑珊,请写出上下两句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名句: ▲ , ▲ 。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祈祷( ▲ ) 彷徨( ▲ ) 鞠躬尽cuì( ▲ ) qiè而不舍( ▲ ) 【书法欣赏与学习】(5分) 3. (1)下面这幅字是用颜体书法撰写的,结合这幅作品,判断下面对颜体书法特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B.C.D. A.点画丰厚饱满,整体大气磅礴、雄壮刚劲,庄严肃穆。 B.笔画横画很粗,竖画很细,主要的笔画沉稳有力。 C.内外结构的字外紧内松,给人以饱满宽博的感觉。 D.上下结构的字上紧下松,给人以崇高挺拔的感觉。 (2)用行楷字抄写这幅书法作品中的诗句。(3分)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同学们虽然是初中学生了,但童年尚未远去。请你跟我们一起来回望童年。 【回忆童年】 4. 以下是同学们回忆童年时写下的句子,其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长亭外,古道边……”,听着那骊歌,小学六年的美好画面在我记忆中一一闪现。 B. 我喜欢用斑斓来形容童年的生活,因为记忆中的那段生活丰富多彩,其乐无穷。 C. 还记得那次犯错误,同学们好心指出我的缺点,我却锋芒毕露,拼命为自己辩解。 D. 第一次参加运动会我就拿到好几个年级第一名,我高兴得忘乎所以,连书包都没拿回家。 【阅读童年】 5. 依据示例,完成《童年》人物相关情节的概括与批注。(5分) 人物 情 节 批 注 外祖母 挥舞扁担赶跑五个殴打乡下人的小市民 ① ▲ ② ▲ 逆来顺受,过分忍让 小茨冈 ③ ▲ 富有同情心,珍惜友情 【品味童年】 6. 请你选择一篇经典童话或者表现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简述其中最触动你的一个故事或者一个片段(课文中出现过的内容除外),并谈谈你的阅读感受。(4分) ▲ 二(40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7—12题。(15分) 【古诗阅读】 山中杂诗 【南朝】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7.本诗第一句用烟岚弥漫表现山之高,第二句通过写竹林的 ▲ (特点)表现山之 (2分) 8. 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赏析“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两句诗。(2分) ▲ 【古文阅读】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

文档评论(0)

bzhuangrduh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