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方科技翻译(中世纪)10
西方科技翻译(中世纪) 1.巴格达翻译中心 2.托莱多翻译院 1.巴格达翻译中心 阿拉伯文化从开始就有研究古希腊文化典籍并将其翻译成古叙利亚语的传统。在阿拉伯征服之前,就已经有很多古代哲学与科学典籍被翻译成古叙利亚语与古波斯语。伊斯兰国家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伴随着国家的扩张和宗教传播的是语言的普及。当时有很多叙利亚人、波斯人、埃及人、犹太人、贝伯人、西班牙人、西西里人、甚至意大利人都变成穆斯林,新信仰的唯一语言是阿拉伯语。哈里发王朝的统治者又热心学术研究和翻译的传统,在他们的鼓励之下,中世纪的阿拉伯地区成为科学和翻译中心。 公元661年,曾经是罗马人外籍辅助部队的一个部落——倭马亚攻占了叙利亚,建立了倭马亚哈里发王朝(中国唐代以及唐以后的史书称之为“白衣大食”)。倭马亚哈里发王朝统治者将阿拉伯语定位官方语言后,开始将古希腊作者的科学和哲学著作译为阿拉伯语,这对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749年,更加虔信伊斯兰教的阿跋斯哈里发王朝(中国史书称之为“黑衣大食”)取代了倭马亚哈里发王朝,建都于巴格达,这一地区是当时各种文化的交汇地。王朝统治者支持翻译,付给译者慷慨的报酬,甚至有传说译者被付以“与其译作等重的黄金”。在哈里发统治者的支持下,大量古叙利亚语、古波斯语和梵语文本得到翻译。当时他们最感兴趣的是医药和哲学,星象学也很流行。 标题 阿跋斯第二代的哈里发阿尔-曼苏尔痴迷于星象学。他于公元773年召见过印度天文学家曼迦,他献上印度学者婆罗摩笈多论述诸星运行规律的《婆罗摩笈多·悉昙多》(是数理天文学知识的汇总)给曼苏尔,而曼苏尔即命易卜拉欣法扎里(首位制造星盘者)把它译为阿拉伯语。从曼苏尔开始,官方支持的翻译活动正式开始。 1.搜集科学著作的手稿,曾派遣使者拜见拜占庭皇帝,希望求得欧几里得的书籍及希腊其他有关自然哲学的著作。2.招募科学家到巴格达翻译印度和古希腊的天文学作品,并且确立天文占星学和医学为官方事业,由国家派专人掌管。 第三代哈里发诃伦·阿尔-拉希德统治的时候,更建立起“知识宝库”图书馆,内藏大量主要是拉希德于公元806年在安卡拉打败拜占廷时作为战利品的希腊文科学典籍。拉希德又委任波斯文翻译家为馆长。 到了第四代哈里发阿尔-麦蒙时期,麦蒙先后在巴格达城和大马士革城外建立了两座观象台,台上装备着象限仪、日晷、天球仪、星盘等仪器,还在公元830年修建了比“知识宝库”更大的“智慧宫”作为官方翻译机构,其目标是将古希腊的科学和哲学著作译为阿拉伯语,大量的古叙利亚语、古波斯语和梵语文本在此得到了翻译。 柏拉图的对话集和《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论文集《工具论》 《范畴篇》(Categories) 《解释篇》(On Interpretation) 《前分析篇》(Pior Analytics) 《后分析篇》(Posterior Analytics) 《论辩篇》(Topics) 《辩谬篇》(On Sophistical Refutations) 《形而上学》(The Metaphysics) 当时主持翻译工作的是胡那因·伊本·伊舍克和他的90多个门徒,这些人当中主要有他的儿子伊舍克和他的外甥胡拜悉,前者翻译了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后者翻译了希波克拉底和底奥斯可里底斯的著作。 公元830年建立“智慧宫”是阿拉伯吸引中国、印度、波斯以及古希腊文化财富的决定性因素。大量的翻译活动一直持续到帝国13世纪衰落时。翻译对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科学和哲学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巴格达的译者来说,翻译作品起着原材料的作用,翻译文本并非目的,而是激发知识的原创思想及产物的催化剂。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繁荣的阿拉伯天文学从此处率先绽放花朵,形成后人所谓的“巴格达学派”。而这一时期的阿拉伯著作又被后来的欧洲学术界翻译成拉丁文,并进而影响了整个西方文明。 如果说公元9世纪的巴格达是阿拉伯的“翻译院”,那么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的托莱多则就是西方的“翻译院”了。托莱多城本来就是西欧的宗教文化中心之一,后倭马亚王朝统治期间,它又成为伊斯兰教文化的重镇。 12世纪托莱多的学者面临的任务是复杂的:源语文化(阿拉伯化西班牙)与接收方文化(西班牙征服者)之间的状态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当时西班牙统治下的图书馆只有几百本书籍,而托莱多保存的阿拉伯手稿则多达三百万本。投身将这些浩如烟海的资料翻译成拉丁语的译者,首先要吸取这些新知识,同时,他们还要将这些新知识以拉丁语表达,向当时的西班牙进行文化输入,而西班牙的文化领域里只有极少数精英懂拉丁文。 托莱多翻译活动特点 托莱多的翻译活动有两个特点: 一、翻译活动始终是在基督教会的赞助之下进行; 二、翻译的作品,主要是希腊著作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