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谈对联26
谈谈对联
对联是一种雅俗共赏,具有民族性、历史性、文学性、思想性、时代性,以及规范性、实用性、广泛群众性和强大生命力的独特文学体,今天我就对联的相关知识,以白描的形式向在座的各位作一番简述。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
对联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确切的考证,有认为对联起源于桃符的;有认为对联起源于唐代的;有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的(即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也有认为对联起源于先秦诗歌的。总之,因各人的参照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对联起源说。我认为对联这种语言形式在《诗经》中就已经形成,如《小雅·采薇》篇有:“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即是对偶的句式了。而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式样出现,我则认同为唐朝。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余德泉先生的对联专著中,列举了产生于唐朝的多副对联,如:唐僖宗朝进士林嵩题联:“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这已是非常工整的对联了。宋朝、元朝、明朝是对联的发展时期。寿联和挽联在宋朝时就已出现,对联开始用于文学作品,也在宋代。元末明初,又发展到章回小说标题也用对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等都是如此。清朝是对联的鼎盛时期。对联已渗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出现了如孙髯翁、郑板桥、纪晓岚、曾国藩、王闿运等等,鼎鼎有名的联家高手。同时还出现了多种对联著作。以嘉庆进士梁章钜于道光年间所著《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影响最大。对联是清代的一个文学标志,与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齐名。如今,对联已成为文学大观园中的一道美丽风景线和时代乐曲,正与美好的时代踏歌而进,当代是楹联文化的繁荣时期。我们国家从上到下都建立了诗词楹联组织,全国的有“中国楹联学会”,各省市县都有相应的组织。各级诗词组织并都创办有自己的刊物。
二、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是一种对称美与韵律美相偕的规整的文学体,它是我们民族“中和”文化的文学形式的具象表现。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式样,亦有它自身的规则和要求。中国楹联学会制定了《联律通则》,从基本规则方面讲,有以下六个要求:
1.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要求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2.词性对品。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合符传统的对仗种类。
3.结构对应。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符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4.节律对拍。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5.平仄对立。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6.形对意联。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我们在创作对联时,必须遵守这六条基本规则。现举例解说一下。
教学楼大门联:
教则有诚,春风桃李三千树;
┃┃╋— ——╋┃——┃
学之无怠,云路鲲鹏九万程。
——╋┃ ╋┃——┃┃—
贵州省铜仁“大明边城”城门楼联:
六百载峥嵘岁月,筑就苗风汉韵边城,何言化外?俨然化境!
┃┃┃——┃┃ ┃┃——┃┃—— ——┃┃ ——┃┃
三千重翡翠山川,镶成土府明廷故事,时讲归流,却是归心。
———┃┃—— ——┃┃——┃┃ ╋┃—— ┃┃——
三、对联的表现手法
掌握了对联的基本规则是基础,要写好和能鉴赏好对联,还应该熟悉并掌握对联的表现手法。对联的表现手法很多,有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用数、谐音双关、重字叠字、同旁拆字、回文、歇后、幽默等。今天,我们选择其中几种常用的方法简单讲一讲。
1.比喻法。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一副对仗工巧,形象鲜明的佳联,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又形象。
2.拟人法。
因怕扰清幽,夜雨轻声游湿地;
只缘求雅丽,朝霞素面见花溪。
这是我去年在重庆园博园全国征联大赛,为其景区“湿地花溪”创作的获一等奖的联。联中把“夜雨”和“朝霞”都拟人化、人格化,用它们的形象和神态来突出“湿地花溪”的景色和内涵。比直接描写要形象而且深刻些。
3.对比法。
往岁何人凌北斗?如吞万里风云,长空不尽扬龙翼;
来年此地耀南邦,试看千山桃李,秀色无边夺日华。
这是我们永兴一中百年校庆征联大赛的三等奖联,作者是甘肃兰州的张齐。该联用的就是对比法。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他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