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城市发展新模式.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探寻城市发展新模式

探寻“农村城市”模式 前言 2010年上海世博会已经落下帷幕,她留给人们的不仅是各式各样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成果,不仅是各国人民生活状态的体现,而且是各个国家关于城市化的深刻见解。本人没有能够亲临世博会的现场,但是从电视、新闻等媒体的宣传中对世博会也多少有了几分了解。世博会是一个国家展示城市化成果的地方。而对于城市的理解是这样的:最早的城市是从集市中发展起来的。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城市的聚集效应。城市,这个植根于农村的孩子是一个消费者,她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于农村。依赖于非城市输入的粮食,能源,资源。凭借着发达的第三产业,城市拥有着源于农村又高于农村的特殊地位。这已不是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时代,这成了一个城市引领农村的多元化时代。如何处理好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已经成为了问题。 城市与农村 起源 自城市诞生的那天起,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就是相互依存的。农村居民通过向城市销售产品谋生,而城市的繁荣也依靠了农村腹地的资源和需求。   个人认为,城市是由农村转变而来的,而这个村落一词用在人类起源的时候才显得贴切,人本来就是社会性的,在学会了同自然打交道之后,人们似乎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与人交流,合作上,房屋越来越近了,耕地越来越远了。人们打破了地域之间的阻隔,把不同的文化思想带到了新地方。城市逐渐的走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心,农村渐渐屈尊配角。本末倒置的发展使人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苏联解体的其中一个元凶就是不注意广大农民的感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曾经是广大农民的真实生活状态,让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的扩张给不可再生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城市规划的新思想、建筑和能源科技的运用可以最大限度地缓解这种压力。同时,大量农村人口的流入给城市管理提出了艰难的课题。一方面,城市社区的建设和改造将赋予城市化人口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另一方面,小城市和集镇的建设,也能有效减轻大城市所承受的人口和就业压力。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一些国家的农业地区丧失了竞争优势,良好的城乡互动能够帮助农民成功地转换经营、重谋生计,或者重塑农业生产结构,恢复农业的竞争力。如何协调在城乡间的人员流、资金流、商品流和信息流,与城乡能否和谐同步发展紧密相关。   目前全世界人口的近一半生活在农村,发展中国家城乡间的差异促使有关国际组织呼吁充分利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互补作用和相互联系,在设法消除城市贫困的同时,努力消除农村贫困并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这条标语是不是显露出某些端倪?为了生活更美好,必须进行城市化吗? 环境 二十世纪以来,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城市化成为了可能,而城市又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试验场。然而就像钢铁厂一样,他一面产出有用的钢,一面又淘汰无用的渣。城市的经济的发展与环境资源的保护似乎总是以一对反义词出现。由城市所带来的直接的间接的环境破坏十分普遍。中国现今有670多座大城市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每年达到6亿吨,城市垃圾的年产增量也在7%到9%的速度迅猛递增,这些垃圾挤占了耕地的面积,而且垃圾当中的有害物质能够污染土壤,大气,水系,使得地里长出毒庄稼,日本曾经爆发的水俣病就是一个例子。其次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物,所以使城市能够对其所产生的垃圾有一个合理的回收系统不仅有利于资源的节约,而且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农村能够将秸秆还田,修建沼气池,使得废物变成宝,这就给城市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如何使城市的发展与能源、资源的节约,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环境的保护有机的统一起来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科技 城市是人类科技创新的巨大舞台。城墙之内,各种创新要素汇聚交融,创新思想由于人们的密集沟通和互动而得以迸发。与此同时,城市的研发和生产设施又使得创新的火花快速转化为技术,进而变成造福人类的产品和服务。   20世纪以来,科技的突飞猛进令大规模城市化成为可能。同时,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提高在城市得到集中体现。科技大大改进了人类的日常生活,而这种物质生活命也在人类的文化精神生活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本次世博会场馆融合了各国关于城市化的不同理解,一向以节能环保为标准的日本馆以“心之和,技之和”作为自己的主题,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日本注重细枝末节,专精的发展特色。以日本馆为例:日本馆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800人进行参观,预计每天接待的人数约为1.7万人。走进世博园区,远远望去,日本馆犹如一个巨大的紫蚕宝宝趴在黄浦江边,极富个性的外观宛如拥有生命的生命体。展馆外观的基调色为红藤色,红藤色由象征太阳的红色与象征水的蓝色交融而成,可以说是自然的颜色。展馆的外壁会随着日光的变化及夜晚的灯光变换各种“表情”,让参观者感受到一种动感。隔江相望,浦江对岸的上海民众也能一睹日本馆的风采。日本的发展方向与其本国的地理资源环境是分不开的,土地资源及自然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