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兴起与发展 .pptVIP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兴起与发展 .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第三节 20年代文学论争 第四节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第一节 文学革命兴起与发展 一、原因与条件 二、文学革命的倡导 1917年1月在《新青年》二卷五号上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其主要内容是“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这篇文章为文学革命发难之作。 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随后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也相继响应,文学革命形成了一定的声势。 三、文学革命的实绩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騂(xing),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新青年》 一份综合性文化批判刊物 主旨在于抨击传统文化, 输入西方文明 全面批判和清理传统文化、 宣扬西方的文化观念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一、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周作人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把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二、创造社 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他们先后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洪流》等十余种刊物。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后期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三、新月社 是稍后出现的一个影响颇大的文学社团。1923年由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他们多系英美留学生。新月社开始以聚餐会的形式活动,后来发展成新月俱乐部 。1928年以前的前期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在诗歌创作上卓有建树的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饶梦侃、孙大雨等。 四、其他文学社团。还有一些比较活跃的文学社团也各有自己的特点与贡献。其中有①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的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等。②与创造社倾向相近的有南国社、弥洒社、浅草—沉钟社 。③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的湖畔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1922年4月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他们被称为“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人”。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第三节 20年代文学论争 新文学阵营演出了一场 “双簧戏” 由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汇集反对文学革命的言论,写了《给新青年编辑的一封信》,在《新青年》4卷3号(1918.3)上刊出 同时刊出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书》,将反对文学革命的这些言论逐一驳斥。(P28)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一、与林纾为代表的封建守旧派的斗争 刘师培、黄侃等人创办《国故》月刊,以所谓“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反对新文化。 林纾介绍西方文学很有建树,但对新文化运动倡导的以白话为正宗极为反感 林纾写了《致蔡鹤卿太史书》、《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对白话文大加嘲讽,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影射诋毁新文学倡导者。提出 “文言不当废,白话不当用”。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二、与《学衡》派的论争 1921年9月,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人创办《学衡》杂志 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旗帜 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激进倾向进行批评,引发了新旧之间的论争。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三、与《甲寅》派的论争 “甲寅派”以1925年复刊的《甲寅》杂志而得名(1914年5月,《甲寅》月刊在东京创刊,两年后出至十期停刊) 其主要人物是当时北洋军阀政府的教育总长兼司法总长章士钊。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第四节 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文学革命作为其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