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与北方民族关系 .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京与北方民族关系

拓跋鲜卑首领力微还把儿子送到洛阳学习。曹魏时期,驻于北京地区的先后几任护乌桓校尉、护鲜卑校尉阎柔、田豫、牵招以及幽州刺史崔林、王雄等人对镇抚鲜卑维持边地的社会稳定,都做出了很大贡献。 西晋初年,在儒将卫瓘、名士张华、名将唐彬分别担任幽州刺史、监幽州诸军事、护乌桓校尉期间,也采取招抚的方法稳定北边的安定,同时加强了与鲜卑族及北方各族的关系, “东夷马韩、新弥诸国依山带海,去幽州四千余里,历世未附者二十余国,并遣使朝献,于是远夷宾服,四境无虞,频岁丰稔,士马强盛”’。“边境获安,无犬吠之警,自汉魏征镇莫之比焉” 史书记载,北京西北石景山地区古代曾有一个自永定河引水的水利工程,其拦河大坝和引水渠分别叫做戾陵遏和车厢渠。这是曹魏镇北将军刘靖于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指挥部下修建的。西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该工程被洪水冲毁,刘靖之子、宁朔将军刘弘正担任北京地区最高军事长官、持节监幽州诸军事并护乌桓校尉。 他继承父志,动用四万余工,修复并加固了戾陵大坝,参加施工的不但有驻军,还有杂居在北京地区的少数民族,“诸部王侯不招而自至,襁负而事者盖数千人”。这里所谓的诸部王侯,主要就是指入居北京地区的乌桓、鲜卑部落。 西晋末年,先是朝廷政乱,后是八王之乱和五胡十六国之乱。晋安北将军王浚利用辽西段氏鲜卑为外援,割据幽州,对幽州人民进行残暴统治。史称:“于时朝廷昏乱,盗贼蜂起,王浚为自安计,结好夷狄”,将女儿分别嫁给辽西.鲜卑首领段务目尘(一译务勿尘)和苏恕延。 同时,在王浚的军队中也还有不少乌桓骑兵,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王浚举兵攻成都王司马颖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境内)时就是派遣的乌桓骑兵。其后,王浚杀幽州刺史和演,自为刺史,也是利用的乌桓军队。 辽西段氏鲜卑的始祖段日陆眷出身低微,最初是渔阳乌桓首领的家奴,后得主人信任才在饥年率众到辽西立足,渐至强盛。死后,其侄段务目尘立为首领“踞辽西之地而事于晋”,从而被王浚所用,驱之加人中原地区军阀混战。段务目尘死,其子段就六眷继立为首领。其弟段匹殚在晋愍帝建兴二年(公元314年),王浚被羯族首领石勒所灭后,人据幽州,并被晋朝拜为幽州刺史。此后,幽州(今北京)在段氏鲜卑的统治下达十余年。 西晋至十六国时期,最早是乌桓人居北京地区,辽西鲜卑在北京东北的今河北北部地区依附边塞。十六国时期,乌桓进一步南迁到河北中部地区,辽西鲜卑则自辽西入据今北京地区。 十六国时期(公元317~420年),北京地区先后被段氏鲜卑、羯族石赵、辽东慕容氏鲜卑的前燕、后燕,以及氐族的苻秦占据。其中,慕容俊建立的前燕还在蓟城建都达八年之久。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北京地区被拓跋氏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控制。北魏末年(公元534年)分裂为东、西魏,继之被宇文氏鲜卑和先祖为高句丽族的高欢篡政,分别建立北周(西魏)、北齐(东魏)。北京地区在北齐统治之下。直至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周武帝灭北齐,随后北周国戚杨坚篡夺帝位,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建立隋朝,才结束了200余年的长期分裂局面。 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北京地区长期处于各民族杂居的融合局面。北魏末年在六镇起义和河北大起义中,起义首领杜洛周、韩楼先后拥兵数万占据蓟城(今北京),抵抗北魏大军的镇压。杜洛周、韩楼都是鲜卑族,其部下也以鲜卑人为主。其在北京地区的活动应该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也就是说,当时在北京地区生活着不少鲜卑族居民。 不过,鲜卑族与东汉农耕地区之间又有着互为补充的经济关系,鲜卑族需要中原地区的铁器、丝帛,东汉中原地区需要鲜卑族居住的草原地区驯育的良种马匹。所以在东汉安帝之世(公元107—113年)鲜卑复与东汉和好。 东汉在宁城(今河北宣化附近)开设胡市,进行交易。然而,当胡市交易不能满足鲜卑的经济要求时,就不免还要发生掠夺性的战争。 东汉桓、灵之世(公元156—184年)鲜卑族的著名首领檀石槐统一鲜卑宇文、慕容、拓跋等诸大部落,建立了空前强大的鲜卑王国,其地东达辽东(今辽宁辽阳),西至西域敦煌(今甘肃敦煌),北至丁零所居的北海(今贝加尔湖)以南,南至东汉北部边地,“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 檀石槐拒绝东汉的招抚,将其部自东而西分为分为三部:从右北平以东(今河北丰润以东)至辽东(今辽宁辽阳)等20余邑鲜卑为东部鲜卑;从右北平西至上谷(今河北怀来地区)十余邑鲜卑为中部鲜卑;从上谷西至敦煌20余邑鲜卑为西部鲜卑。三部鲜卑各立首领一人,皆听檀石槐统领。 鲜卑骑兵灵活机动,朝发而夕至,兵利马疾,东汉王朝内有农民起义忧患,无暇顾及北边的防卫,更无力主动出击,处于被动的局面。不过,受社会发展阶段的限制,檀石槐并没有能建立起坚固的鲜卑政权。东汉灵帝光和中(约公元184年)檀石槐死,鲜卑各部复陷于分裂,各部首领世相传袭,不相统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