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2天然气.ppt
1. 煤及煤层能否生成大量石油与煤系有机质的显微组成密切相关; ?? 2.有效的排驱是煤成油得以有效聚集的先决条件之一;???3.几乎所有煤系都可作为气源岩,在整个成煤作用过程中均能成气; ???4.形成以煤系为源岩的工业性煤成油需要特定的地化、地质条件,成煤作用中期阶段(主要是长焰煤、气煤、肥煤和焦煤阶段)是煤系源岩生成液态烃的最佳时期; ??? 5.成煤作用早期阶段的褐煤层也可生成和排出大量的石油。据美国《油气杂志》报道,Gopal Ramaswamy对印度西部坎贝油区和巴尔梅尔油区北部广大地区的始新世沥青质褐煤层作了研究,认为这些盆地的褐煤层已经生成和排出了大量的石油,并确认北坎贝盆地一些油田的石油即源自附近的褐煤层。这一研究成果对正确辨识煤系源岩、拓宽找油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煤化过程:煤型气的原始有机质,主要来自各种门类的植物遗体以陆生高等植物为主,低等植物占次要地位。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及木质素。这些植物遗体如果是在沼泽、内陆浅水湖盆及海盆边缘大量堆积,几乎没有矿物质参加,在氧气有限进入的条件下,随着埋深的增加,经泥碳化及煤化作用,可演变成不同煤阶的煤,如果这些植物遗体呈分散状态随矿物质一起沉积下来,随着埋深的增加,经成岩作用则形成腐殖型干酪根。 第五节 天然气的成因及特征 表示煤型气产气率大小时,常用煤气发生率来表示:从泥炭阶段到某一煤阶,每吨煤所生成的烃类气体的总量(体积)。 特点: 1 有一定量的非烃气 2 以甲烷为主,含有重烃气 3 甲烷碳同位素一般为-42‰~-25‰ 4 与其伴生的油中常含有较高的苯、甲苯等。 第五节 天然气的成因及特征 五、无机成因气 指不涉及有机物质反应的一切作用和过程所形成的气体。它包括地球深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无机矿物分解作用、放射作用以及宇宙空间所产生的气体。无机成因气的分布常与深大断裂活动有关。 特点: 1 常含有较多的非烃气体,CO2,CO,N2,H2,He等 2 烃类气体中以甲烷为主, 3 甲烷的碳同位素大于或等于-40‰ 第五节 天然气的成因及特征 * 天然气体中的非烃气体主要指N2,CO2,H2,H2S,Hg及稀有气体He、Ne、Ar、Xe等。 非烃气体既是重要的资源,又是天然气形成演化,成因类型识别的重要指标。 非烃气体的成因概述 六、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识别 2.煤型气和油型气的划分依据 戴金星等(1985,1987)以我国天然气研究大量资料为基础,也提出了类似相关方程式: 煤成甲烷回归方程 δ13C1(‰)≈14.12lgRo-34.39 油型甲烷回归方程 δ13C1(‰)≈15.80lgRo-42.20 煤成乙烷回归方程 δ13C2(‰)≈8.16lgRo—25.71 煤成丙烷回归方程 δ13C3(‰)≈7.12lgRo—24.03 3.区分有机和无机成因CO2 有机与无机成因二氧化碳鉴别图(据戴金星,1989) 不同成因天然气的识别 无 >2.7 一般<1.8 Pr/Ph 无 >50±2% <50±2% 甲基环己烷指数 无 一般小于1 一般小于1 苯/甲苯 绝大多数无 一般C2 >0.5% C2-4 绝大部分>400 大部分< 15% C1/C2+3 >700 ng/㎡ <600ng/㎡ Hg蒸气 >20% <4% CO2 >-8 <-10 δ13CCO2 δ13C1 >δ13C2 > δ13C3 δ13C1 < δ13C2 < δ13C3 C同位素系列 >-23.2 <-25.5 δ13C3 >-25.1 <-28.8 δ13C2 >-30 -43< δ13C1 <-10 -55< δ13C1 <-30 δ13C1 无机气 煤型气 油型气 同 位 素 气 组分 xsyu 第六节 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 沉积岩中有机质与石油的元素组成对比 第六节 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 不同深度沉积物中与石油的元素组成对比 第六节 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 1、 大地构造条件 长期持续下沉过程中伴随适当的升降,沉降速率与沉积速率相近或前者稍大时,才能持久保持还原环境。在这种条件下,不仅可以长期保持适于生物大量繁殖和有机质免遭氧化的有利水体深度,保证丰富的原始有机质沉积下来,而且可以造成沉积厚度大、埋藏深度大,生、储层频繁相间广泛接触,有助于原始有机质迅速向油气转化并广泛排烃的优越环境。 第六节 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 第六节 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 2、 岩相古地理条件 国内外油气勘探实践证明,无论海相或陆相,都可能具备适合于油气生成的岩相古地理条件。 海相环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