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村庄和典型民居亟待加强保护.docVIP

历史文化村庄和典型民居亟待加强保护.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文化村庄和典型民居亟待加强保护

历史文化村庄和典型民居亟待加强保护 ——基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大余湾村的调查 龙文军 摘 要: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大余湾,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本文意在探讨其长期保存的原因,发现其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更好的保护它。同时希望对其他历史文化名村和典型民居的保护有所裨益。 关键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余湾,典型民居 Abstract:Dayu Bay is a village of Chin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with unique charm.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tap the reasons for its long-term preservation,and to find a series of its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we hope this will benefit to the protection of other villages of Chin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nd typical residential. Keywords:village of Chin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Dayu Bay, typical residential 我国近年来先后公布了三批历史文化名村,其中的部分村落有很多典型风格的民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保护这些历史文化村庄和典型民居,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显得尤其重要。为此,调查组于2009年3月25-26日专程前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余湾进行了初步调查,与比较了解该村的专家、村委会主任和部分村民代表进行了座谈,并发放了一些问卷,对该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民居建筑等方面的内容作了初步了解。调查组认为,必须高度重视历史文化村庄和典型民居的价值,亟待出台相关保护措施。 一、大余湾概况和保存至今的原因分析 大余湾现隶属武汉市黄陂区管辖的研子岗镇,占地面积 300亩,截止2009年初,共有人口350人,其中18岁以下的有75人,仅2人没上学;19至40岁的有80人,主要是高中文化水平;40至60岁的135人,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60岁以上的60人,小学文化水平的居多。 (一)所处地理位置独特,受外界干扰较少 大余湾位于黄陂区西北一隅的木兰山东南坡的木兰川南端出口处,四面环山,纵贯全区的镊水河从村西流过;村西山体绵延像青龙,村东山体突立似白虎,村后的葫芦山与西峰山的山峭一脉相承,村前不远处两座形似乌龟的小山。正如村中民谣传诵的那样“左边青龙游,右边白虎守,前面双龟朝北斗,后面金线钓葫芦,中间流水太极图”。目前该村仅有一条水泥路与外界相通,交通并不便利,相对比较封闭。被文物保护单位发现至今也只有十多年的时间。许多武汉人都没有听说过大余湾,外地人知道的就更少了,以至于来参观考察的人相对较少,而且由于没有进行过旅游开发,宣传很少,这也就使得其并不被外界所知晓。 (二)民居建筑特色明显,建筑十分坚固耐用 大余湾现存明末清初古建筑总面积约4800平方米,共41栋,已全部进行登记建档并实行挂牌保护,其中10栋完好,28栋对其内部进行了改造,3栋因老朽而无法居住。这些民居将徽派建筑风格融入其中,大余湾的民居特色可以概括为:“房前墙围水,屋后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通各房;全湾百来户,串通十二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青石板块路,滴水线石墙;顶有飞琉瓦,檐伸鸟兽状;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具体来说,在布局上,湾内房屋排列错落有致,同族的户与户之间,有着共同的墙、相连的屋架和连通的过道,既是相连一体又单独分隔,无形中构成了一套御敌自保的居家安全体系;在结构上,大余湾的民居采用大型条石干砌和糯浆砌墙,很多内墙用夯土筑成,非常坚固,同时也起到了保温隔热、冬暖夏凉的效果;在房屋设计上,单个房屋以青灰色瓦片盖顶、飞檐翘角,留有天井以采光、檐廊以供雨天通行,并分有阳沟、阴沟等完备的排水系统;在装饰上,绘画相当精美,多为历史典故,雕刻栩栩如生,工艺精湛。正是由于大余湾在布局、结构、设计和装饰上的诸多特点以至于这些古民居历经风雨数百载依然屹立不倒。 (三)历史文化民俗悠久,鼓励村民和睦相处 在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为恢复长江中游地区元末以来由于战乱造成的农业荒芜而诏令赣湖大移民。据《余氏宗谱》载,这里的先民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江西德兴迁徙而来的。据大余湾民俗文化村图书馆的余馆长介绍,全村奉行“尊尊、贤贤、仁仁”的儒家文化,提倡“天人合一”的生存状态。民风尚节俭,从全村都是一般的民居没有豪宅的建筑风格中可见一斑。家谱记载:不喜诉讼。全村非常守法,自解放以来基本上无刑事犯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