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全面复习资料(含六个部精选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3、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
4、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
5、教育起源于劳动
(1)首先,人类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
(2)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教育的起源一方面与其他社会现象有共同之处,即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即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和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我们要注意
(1)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
(3)文化上,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
8、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非独立性 (2)教育的原始性 (3)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
9、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古代教育)的特点:
(1)教育已经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
(2)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3)基本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10、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
11、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20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又不断出现新的特征: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
1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从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13、教育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专门组织的、以教与学为主体形态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实践活动
14、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从奴隶社会到17世纪)我国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
(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7世纪到18世纪)《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3)科学教育学阶段(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科学形成的标志
(4)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5)教育学的分化与拓展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15、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1)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
(2)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
(3)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
(4)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和学科路径的多样化
(5)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16、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不断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17、教育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
(1)作为科学认识形式的教育学能够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作为“科学的”认识方式的教育学能够有效地解释教育问题
(3)作为学科知识体系或课程的教育学能够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18、教育学在教育理论和理论工作者、教育实践和教育实际工作者之间扮演着一种“中介”作用,体现在:
(1)通过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了地领悟教育的真谛,形成科学的教育
观,增加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通过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提高全面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
的能力
(3)促进教育工作者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5)优化教师的教育思维,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思想基础
(6)通过传播教育理论,改善全社会的教育舆论环境和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