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瞭望汇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绿色瞭望汇编

寸草心 联 ⊙⊙ ⊙⊙ ⊙⊙ ⊙⊙ ⊙⊙ ⊙⊙ ⊙⊙ ⊙⊙ ⊙⊙ ⊙⊙ ⊙⊙ ⊙⊙ ⊙⊙ ⊙⊙ ⊙⊙ ⊙⊙ ⊙⊙ ⊙⊙ ⊙⊙ 七旬老人爱环保 废旧吸管搭“黄鹤楼” 眼下,到处都在提倡节约,讲究环保,不过这口号毕竟是口号,要身体力行那才叫动真格。在武汉市武昌花园山社区,有这么一位76岁的老人陈茂卿,用废旧吸管搭起了一座“黄鹤楼”,究竟这个“黄鹤楼”和咱们武汉的标志性建筑黄鹤楼有什么区别,咱们一块去看看。 高0·6米,宽0·3米,陈老费了一年时间搭出的“黄鹤楼”看上去还真是挺壮观的。电源一插,彩灯一亮,连夜景的效果都出来了,62个飞檐上,金粉和墨汁画出的十二生肖图案栩栩如生。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陈老究竟有何高明之处? 被采访人:陈茂卿:“把自己家里的摄影机去把它(黄鹤楼)所有的每层照个(遍), 回来就边做边放着看, 估计有十多次。” 废旧的材料那么多,为啥陈老偏偏对吸管情有独钟呢?告诉您吧,因为陈老特别喜欢喝牛奶,每天早晚一瓶,这么多吸管如果喝完就扔了,陈老觉得挺可惜的,再说陈老一向支持环保,而塑料吸管可是不能降解的。如果把晶莹剔透的吸管做成工艺品,不仅是废物利用,还挺环保,一举两得。 被采访人:陈茂卿:“一来也把这些废旧的吸管集中起来 ,免得污染 ,另一方面自己还可以欣赏一下。” 陈老说,别看“黄鹤楼”这么漂亮,做起来可格外花功夫。每次喝完牛奶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吸管拿出来,洗干净,剪整齐,粘在一块。看事容易,做事难,这座吸管“黄鹤楼”,可是经过四次努力,才大功告成的。 被采访人:陈茂卿:“这个平面好粘, 但你要做这个飞檐就非常难, 你看要剪成相等的角度 ,一根一根的把架子搭起来 ,铺上所谓的瓦, 这就是黄瓦 ,还是比较要功力的。” 虽说陈老家就在黄鹤楼附近,邻居们都不知看了多少遍黄鹤楼,不过,这个用吸管搭出来的“黄鹤楼”还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邻居朋友有事没事都会到陈老家来看看它。 用吸管做工艺品,不仅晶莹剔透观赏性强,还挺环保的。嗯,如果有时间,我也想拜陈老为师。陈老也说了,“黄鹤楼”只是个开始,接下来他想把武汉的风景名胜都给做个遍,当然,这材料还是吸管。 “森林女神”徐凤翔的传奇经历:78岁还在路上 2008年12月29日,年末。新的一年在寒风中即将揭幕,而岁末的祝福通过短信、QQ、MSN、电邮……这些现代科技的快捷传递,带着温暖和感动缤纷而至。传统的贺卡似乎在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中渐行渐远了,然而,就在这样一个不刮风都刺骨的北国的一个上午,我接到德高望重的生态学专家徐凤翔老师的电话,说有贺卡给我寄来。   徐凤翔,生态学教授,1978年始进藏工作近20年,曾任西藏农牧学院林学系教授、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所长。她在西藏高原森林深处搭建了小木屋,开创了高原生态研究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著名作家黄宗英的一篇记载徐凤翔西藏经历的报告文学《小木屋》一经面世,就感动并震撼了亿万读者。自此,这位扎根西藏林海、拓荒高原生态研究的“森林女神”的传奇经历终于为大众所熟知。后来,徐凤翔来到北京市,并在京西的灵山一手修建了自己的第二座“小木屋”,并在这里开始履行起一个生态学家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今天,接到徐老师的电话,除了温暖和感动,却有别样滋味在心头。按理说,应该是我去拜望,至少平常打打电话问候一下老人家的,但自2006年底我带着记者去专访徐老师之后,就再也没去看望过她,今年甚至连个电话都没打过,种种诸如“联系电话找不到了”、“平日太繁忙了”等理由在徐老师的热情问候中都显得那么卑微和苍白,惭愧不已。   我对徐老师说:“您老别寄了,我来拿,我来看看您!”   忆当年,与徐老师的因“绿”结缘   认识徐老师是5年前的事,而专注徐老师要从我进入绿色传媒算起。2003年,非典之后的6月28日,我抖落江城的尘埃,只身北上,来到国家林业局的机关报《中国绿色时报》做一线记者。人生在我面前翻开新的一页的时候,一切都还来不及体会,一切都从新的开始,包括对林业、生态等方面的了解和学习,还有对人的认知和熟悉。这些人中,自然有徐凤翔老师。那个时候对她的了解仅仅限于一些零碎资料的介绍:   47岁那年,徐凤翔辞别家人,背起行囊,毅然攀上被许多人视为畏途的雪域高原。在人迹罕至的高山林海,徐凤翔孤身一人,一待就是18年,上攀珠峰大本营,下临墨脱幽谷,西达阿里、羌塘,东越横断山脉、并流“三江”,克服千难万险,建造了第一座“小木屋”——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成为这一领域的拓荒者,被同行誉为“梅开二度,香自苦寒”。   1995年,从雪域高原走下来的徐凤翔已是年过花甲。她放弃天伦之乐,独自一人,上了北京的“珠峰”——灵山,创建了第二座“小木屋”——北京灵山生

文档评论(0)

ipbohn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