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代词系统及其变化
吾與汝畢力平險。(列子·湯問)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孟子·梁惠王上)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吾侪”“若属”等,等於说“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例如: 吾儕何知焉?(左傳·昭公二十四年) 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項羽本紀) * * 古人常用謙稱和尊稱。謙稱代替了第一人稱,尊稱代替了第二人稱。謙稱和尊稱都是名詞(或形容詞用如名詞),不是代詞,所以它們不受代詞規律的制約(在否定句中不放在動詞前面);但是,從詞義上說,它們又表示了“我”或“你”。例如: 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傳·僖公四年) 雖然,必告不穀。(左傳·成公三年) 欲與大叔,臣請事之。(左傳·隱西元年) 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左傳·隱西元年) 老婦恃輦而行。(戰國策·趙策) 僕非敢如此也。(報任安書)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出師表) 以上是謙稱。 * *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左傳·僖公三十年) 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戰國策·魏策) 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孟子·梁惠王上)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左傳·僖公三十年) 諾!先生休矣!(戰國策·齊策) 以上是尊稱。 * * 此外,自稱其名也是一種謙稱,稱人之字也是一種尊稱。例如: 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戰國策·齊策)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季氏) 以上自稱其名。以下是稱別人的字: 今少卿抱不測之罪。(報任安書) 東野之役於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韓愈《送孟東野序》) * * 總的來看,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用得少些,有兩個原因:(1)古代漢語省略主語的地方較多,而且第三人稱代詞不用作主語;(2)謙稱和尊稱代替了人稱代詞。 * * 三、指示代詞 現代漢語的指示代詞主要有“這”“那”兩個,前者是近指,後者是遠指。古代漢語的指示代詞卻複雜得多,主要有“此、是、斯、茲、彼”等,其中“彼”是遠指,其餘的都是近指。另外還有“之、其、夫、若、然、爾、焉”等。如: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僖公四年)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莊子·逍遙遊)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 * 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語·學而) 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論語·八佾)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冶長) 亡鄧國者,必此人也。(左傳·莊公六年) 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左傳·僖公五年) 先君以寡人為賢,使主社稷,若棄德不讓,是廢先君之舉也,豈曰能賢?(左傳·隱公三年) 且是人也,蜂目而豺聲,忍人也,不可立也。(左傳·文西元年) * * 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論語·學而)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八佾) 彼竭我盈,故克之。(左傳·莊公十年) 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論語·季氏)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孟子·公孫醜下) 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孟子·告子上) * * “之”和“其”都不作主語,其中“之”表示泛指,用作定語和賓語,“其”表示特指,用作定語: 之子於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桃夭) 之二蟲又何知?(莊子·逍遙遊)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傳·隱公元年) 非其鬼而祭之,諂之。(論語·爲政) 茍有其備,何故不可?(左傳·昭公五年) 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史記·項羽本紀) 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報任安書) * * “夫”作指示代詞時表示遠指,指示性較弱,現代漢語中往往不必譯出,如: 食夫稻,衣夫錦。(論語·陽貨) 則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左傳·成公十六年)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論語·季氏) * * 指示代詞還有“若、然、爾”等,其中“若”常作定語,“然”和“爾”常作謂語,大約等於現代漢語的“這樣”“那樣”“如此”等,如: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這個人,好一個君子!這個人,多么尊尚道德!)(論語·憲問) 問若言,莫不揮泣奮臂而欲戰。(戰國策·齊策六) 河東兇亦然。(孟子·梁惠王上) 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荀子·勸學) 相去萬餘里,故人心尚爾。(古詩十九首) * * “焉”是一個特殊的指示代詞,因爲它兼有指示代詞和語氣詞的雙重性質。它不僅用來指代某一個範圍或方面,也經常用在敘述句的句末表示停頓,後面一般不加別的語氣詞,如: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孟子·滕文公上)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荀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