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报春小花
报春的《小花》 * 一、剧情简介: 1930年,桐柏山区的一户姓赵的贫困人家, 将不满周岁的女儿小花卖给人家。当晚,伐木工人何向东将地下党员董向坤和周医生的女儿董红果寄养在赵家,因董红果和小花同岁,就改名也叫小花。 十七年后,解放军进入桐柏山区,已经十八岁的赵小花到部队中寻找两年前为躲避抓丁投奔革命队伍的哥哥赵永生,没想到赵永生负伤掉了队。小花没有找到哥哥,却遇到团部卫生队的周医生,母女相见不相识,周医生把小花认作了干女儿。亲妹妹小花被卖以后,又被何向东赎出,收养在何家,改名何翠姑。十几年后,已成长为游击队长的翠姑在一次战斗中救了身负重伤的赵永生,但并不知道他就是自己的亲哥哥。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小花与哥哥相逢。翠姑偶然与养父谈起小花找哥哥的事情,才得知自己被卖的身世。后来翠姑在一次战斗中为营救小花而身负重伤。 战斗结束后,小花和亲生父母相认。永生和小花一起去医院看望翠姑。翠姑在奄奄一息中,断断续续地呼喊哥哥,众人不禁热泪盈眶。小花接过哥哥手中的枪,决心踏着烈士的血迹,去迎接新的胜利。 * 二、拍摄花絮 1、陈荒煤提议增加“人情味” 影片原名《觅》,摄影师云文耀说,“我觉得调动那么多部队拍战争场面何苦呢?拍得再好也超不过《南征北战》,完全没必要,为什么不试试其他角度”。有说“新现实主义”的,有说“意识流”的,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主要着力表现兄妹情义,把人物命运作为影片的主要内容而不是战略思想,总之想区别于以前常规的军事片的方式。 当时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提出增加强调“人情味”的几场戏,后来在影片上看到最感人的那段翠姑跪行台阶抬担架上山的部分就是陈老提出的建议。 * 2、“那些可爱的年轻人” 大家印象深刻的是音乐和演员。李谷一演唱的《妹妹找哥泪花流》特别有感染力,作曲王酩。那时他跟着摄制组一同体验生活,在创作这首歌时真是煞费苦心,如他的名字“酩”一样他喜欢喝酒,喝得酩酊大醉时偶然间灵感萌生想出这个旋律,他连续哼唱还找到刘晓庆试唱,录在小录音机上反复听。 刘晓庆是从四川借来的,她在《南海长城》中的表演很是欣赏。唐国强非常用功,刚来剧组的时候有点发福,后来苦苦锻炼了一星期,瘦下去了人也黑了,但是却显得非常精神。陈冲在谢晋导演的《青春》里第一次亮相,演一个哑女非常淳朴和动人,我们找到她的时候她在上海外语学院上学,刚刚18岁,学校不同意她演戏,她外婆也不同意,后来我们亲自到上海总算说服了她的学校和家里人,而那个胖胖脸的陈冲因为“赵小花”这个角色获得“百花奖”最佳女演员时也不到20岁。 影片拍摄的时候非常顺利,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大家都很敬业,真是非常有活力的年轻人在干事业的感觉。影片拍完后《觅》这个名字太生涩要改,但是迟迟定不下新的名字。剧组的同志找到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刚巧钟老家的窗台上摆了一盆小花,钟老说不如片名就叫《小花》吧,希望它是报晓中国电影春天的一朵“小花”。 本片于1980年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演员奖(陈冲)、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 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青年优秀创作奖(陈冲、刘晓庆、唐国强) 同年获南斯拉夫第九届“为自由而斗争”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陈冲)。 * 《小花》曾列为文化部在1979年国庆节、1980年元旦与春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新片展览”29部故事片、舞台艺术片片目之一,曾在全国城乡广泛公映,赢得广大电影观众的喜爱 ?获得1980年第三届中国大众电影“百花奖”的四个奖项:?最佳故事片奖 最佳女演员奖(陈冲)、?最佳摄影奖(陈国梁、云文耀)?最佳音乐奖(王酩)? * 四、争议 197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小说《桐柏英雄》改编成电影《小花》,从内容到形式的探索与“叛逆”让观众耳目一新,电影的创新浪潮根本上改变了新中国电影的创作面貌。 “三堂会审”引发很多老同志争议 背景:胡耀邦提出“思想解放运动 黄健中,“中央有了这个指示,我们就从艺术上进行创新。如果没有这个运动,一部战争电影绝对不可能这样去拍。当时社会的保守力量还是很强,包括文化界的保守力量都很强。1979年6月6日我们片子拍完送审时,当时北影厂党委会、艺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进行了我们当时所谓的‘三堂会审’。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电影刚刚放完,灯光还没有亮起来,就有人说“这什么乱七八糟的,看得头都疼,会不会拍电影啊!打仗哪有把浮桥架在敌人的碉堡底下的!” 那天晚上摄制组的主创人员跟这“三委”就产生了很大的争论。 “当时北影厂的元勋汪洋厂长,毕竟长时间地领导电影,他就解围说‘小青年们的创新可以理解嘛’,他很支持。当时越是内行人越看得头疼,放到社会上大家都很快就接受了。当时汪洋就主张开个讨论会,6月8日就请了专家,钟惦斐提出‘丢掉戏剧拐棍’,还有一个电影学院的老教授白鼎晟提出‘和戏剧离婚’,他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