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传播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春节文化传播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16 2007年22题春节文化的传播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2008年20题爱国主义的重要标志 2009年20题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的原因 2010年29-3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永不泯灭? 2010年安徽38-1 2010北京40-3 作用 */16 高考预测: 1、结合中外文化交流、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事例,感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 2、联系海峡两岸关系进展的具体事例,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与台湾文化的关系等知识。 3、结合玉树抗震救灾、舟曲抗击特大自然灾害重大事件,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团结统一等知识。 考点要求: (1)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2)我们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16 易混易错点温馨提示 1、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3、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4、不能区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 5、中华民族精神的全部内涵可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6、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矛盾的。 7、中华民族精神有精华和糟粕之分。 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会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16 1、(2010年高考安徽卷)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16 ①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②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③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16 2、有人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以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我们应主要传播中华文化。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9分) */16 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内容上的独领风骚,地域上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各民族的文化上异彩纷呈。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文化既是世界的,又是民族的,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必须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③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我们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引进来)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走出去),做传播中华文化的友好使者。 */16 3、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四季常青的奇葩“竹文化”。历代文人雅士都被竹子“未出土便有节,及凌云常虚心”的自然形态及丰富的精神内涵所倾倒,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书卷与美谈。 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郑板桥的题竹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1)有人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坚韧顽强的竹子,已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4分) (2)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应当怎样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4分) */16 (1)竹子虚心而有节,朴实而坚贞,根根相连,生生不息等生命特征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中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相吻合。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常常把竹子人格化为中华民族精神。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首先,要辩证认识传统文化,分清精华与糟粕。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