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文学思想史第六章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主讲人:许祖华 第六章 “左翼”文学思潮 这是一股于20世纪20年代末兴起,在30年代得到长足发展的文学思潮。它终止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即抗战爆发。 第一节 “左翼”文学思潮的实质 这股文学思潮是在中国现代的阶级阵营与政治阵营分化与明朗化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激进的、革命的文学思潮。 它的“激进”性在于:将社会主义条件下才适应的文学,从苏联照搬于正蔓延着深重苦难的中国,并在中国文坛大力提倡。 它的“革命”性在于:在否定了五四以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情绪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文学创作倾向。鲁迅在《草鞋脚·小引》中曾经指出:“最初,文学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的解放,大约使十年之后阶级意识觉醒了起来,前进的作家就成了革命文学家。” 冯雪峰说得更具体,他说,五四文学革命“这一时期,思想革命一般地所依据的是一般进步的科学观点和资产阶级的进步民主思想”,“由于大革命的激荡,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和史的唯物论,成为新思想中的主潮”。 这种崭新的文学思潮,以“左联”同人所理解和借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思想,在阶级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价值取向——革命与文学,无产阶级与文学,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历史地化为了反对反动派统治的具体实践。 从“共时”性来看,这一股文学思潮的形成,“实际上是20世纪20——30年代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中国的反映,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时”性看,这一文学思潮,是五四时期,早期共产党人文学思想的发展。它在总体方向上与早期共产党人的文学思想一脉相承,同时,也与整个五四文学革命有一致性。这个一致性在于:在思想倾向上,都注目于反帝反封建,在文学的本源上都注目于人。只是正如鲁迅所说,五四时期注目的是人性、个性的解放,这一时期注目的是“阶级”的解放。 这股文学思潮作为中国现代,乃至于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它还直接影响了抗战以后到“十七年”中国文学思潮的发展。 第二节 “左翼”文学思潮的复杂内容及其原因 这种复杂的内容可以从两个层次上来看: 一个层次是,从理论形态来看,在“左翼”文学思潮中,既有带“左”倾特点的文学理论与主张,又有真正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当时文艺实践结合第极有成效的文艺思想。而在这两种理论形态中,本身的构成内容也是复杂的。前者,以创造社和太阳社为代表,后者,以鲁迅、瞿秋白、茅盾为代表。 第二个层次是,从创作实践看,在带“左”倾特色的思潮影响下,文学创作出现了“革命罗漫蒂克”的创作倾向,以华汉(阳翰笙)的《地泉》三部曲和蒋光慈的一些作品为代表,包括郭沫若的诗集《恢复》等。但这一派的创作中的情况又是复杂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创作外,又出现了像殷夫、叶紫等人的创作。这些创作带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大大地淡化了革命文学中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而作为这股思潮主将的鲁迅,还有瞿秋白、茅盾等的创作,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如鲁迅、瞿秋白的杂文,茅盾的小说。 形成这种复杂内容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本身也很复杂,它涉及的问题很多,诸如:外来影响与中国文艺发展的关系;国际文化大气候与中国现实的变化;作家自身的思想修养与思维特征,以及他们不同的人生阅历等等。 从“影响”来看,当时影响中国“左翼”文学思潮的外来影响主要有:苏联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日本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以及原始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发展了的以苏联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如普列汉诺夫、列宁、卢那卡尔斯基等理论),这些理论是中国“左翼”文学理论的直接和重要的来源。而这些理论本身也是复杂的。 苏联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及产生的理论直接左右了中国“左翼”文学思潮的“革命文学”的主张,如强调文学的阶级性等;苏联的“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所提出的“唯物辩正法的创作方法”,就直接被太阳社、创造社的同人拿了过来。至于日本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与运动。从历史的情况看,日本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的影响,似乎更直接些。 因为,创造社同人多为留学日本的学生。后来回国而积极倡导“革命文学”的朱镜我、冯乃超、李初梨等人,就是留学日本的学生。这种影响既表现在观念上,也表现在思维方式上。 如创造社的“全面文化批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