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阴阳学说在诊治中医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在诊治中医内科疾病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广泛运用其来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理论源于阴阳学说,笔者从这一理论出发,对该理论在诊治中医内科疾病中的应用阐述如下。
1 历史源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载:“此言用针者,当取法乎阴阳也。夫阴阳气血,外内左右,交相贯通。故善用针者,从阴而引阳分之邪,从阳而引阴分之气。病在左者取之右,病在右者取之左,以我之神,得彼之情,以表之证,知里之病,观邪正虚实之理而补泻之,见病之微萌,而得其过之所在。以此法用之,而不致于危殆矣”。从这段释文中可见,“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之阴阳不仅指相表里的经脉腧穴,还包括气血、经络、脏腑、上下、左右、经脉流注时间等方面。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多次提及“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这一理论。如论阴火时强调“阴火有余,阳气不足,伏匿于地中者。血,荣也,当从阴引阳,先于地中升举阳气,次泻阴火乃导气同精之法”。论及伤寒外感时认为,“夫阴病在阳者,是天外风寒之邪乘中而外入,中于阳则流于经,此病始于外感,终归外热”。外感伤寒伤于肌表,阻遏卫阳,首先侵犯太阳经,开始时常先恶寒发热,病始于阴,而发在阳。而在论及上热下寒的内伤疾病时,认为下焦阴火旺盛,升逆于上焦,导致六阳火邪充盛脏腑,治疗应从上焦阳位引导阴火下行,切不可用苦寒大泻六阳的腑气。进一步发挥并完善这一理论,扩大其在脾胃内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致明清时期,对于“从阴引阳,从阳引阴”这一理论认识多从下焦肾脏出发,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张景岳论上热下寒病症时指出治法应为“引火归元,纳气归肾,从阴引阳”。王孟英认为,格阳、戴阳皆是虚阳外越,所谓内真寒而外假热,故可以用桂、附引之内潜。上热下寒证的治法,无论其病机是肾阴虚、肾阳虚,治疗方法都要同气相求,引火归元,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清·汪昂《医方集解》中说得更为明确“火从肾出,是水中之火也。火可以水折,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附桂与火同气而味辛,能开腠理,致津液,通气道,据其窟宅而招之,同气相求,火必下降矣。”对于虚火的治疗,阴虚火旺者,多在六味地黄汤、龟版、天冬、麦冬等滋阴方药中酌加肉桂、附片从阳引阴即可。
纵观“从阳引阴,从阴引阳”这一理论的发展,都是在基础上不断补充和发挥,使之日臻完善的。
2 理论认识
2.1 “从阴引阳”的理论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载: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强调治病必求于本。阳病在阴者,病从阴引阳,因阳分受邪,如脾胃阳气不振,脾胃气虚,导致上焦的清气、中焦的谷气下陷于阴分,治疗之法,应用少量阴分之药,引振阳补气之药入于阴分,从而升发陷于阴分的邪气,先引后升,恢复阴阳升降之气机。如心火侵侮脾土,脾受火侵,不能升发下陷的阳气复于脾胃,需用当归入脾滋血,并以升麻、柴胡等药,升发下陷的阳气。李东垣云:
“心火乘脾,乃血受火邪而不能升发阳气复于地中,地者、人之脾也。必用当归和血,少用黄柏益真阴”。对于阳病在阴,治疗当从阴引阳,先引后升。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用小建中汤治疗“虚劳发热”,桂枝与白芍配伍,白芍善人血分,可引桂枝入血入脾,振奋中阳,阳病而用阴治,用芍药引桂枝而入阴分,温补阳气,有助于阴血的生长,达到阳生阴长的目的。李时珍在论及阳火与阴火的治疗时提到,“诸阳火遇草而焫,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诸阴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得湿愈焰,遇水益炽,以水折之,则光焰诣天,物穷方止;以火逐之,以灰扑之,则灼性自消,光焰自灭”。后世医家对这一段话解释多为阳火宜用湿伏水灭,宜清宜寒。
由内伤虚劳产生的阴火,则认为忌清忌湿,宜温。内伤虚劳产生的阴火,用简单的温法并不全面,阴火再用温法,火逐之二阳相争,何以去火?如内伤虚劳,导致阴火炽盛,入于脾土之中,热伏营气,不得宣散,此时用人参、甘草、白芍益气健脾,升麻、柴胡、葛根升举阳气的同时,又伍羌活、独活、防风诸风药宣散上达,引阴中郁火外出,则虚劳得补,阴火得散。
2.2 “从阳引阴”的理论认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阴病在阳,当从阳引阴”。如阴虚导致痰湿水泛,虚火上炎,应用阳药引阴邪归于阴位。清代尤在泾云“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麦门冬饮子源于刘完素《宣明论方》,主要由麦冬、瓜蒌子、知母、甘草、五味子、生地黄、人参、葛根、茯神等药物组成。主要用于因肺阴虚引起的膈消,全方清滋并施,人参、甘草、葛根合用助脾气散精于肺;麦冬、知母、茯苓共奏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农村家用沼气池设计规范.doc VIP
- 义务教育版(2024)四年级信息科技 第1课 数据宝藏在身边 教案.docx VIP
- 医院医疗设备维保方案.pdf VIP
- 佳能Canon-RF-600mm-F11-IS-STM-Lens相机镜头用户说明书手册.pdf
- 职业培训电子商务教学计划及大纲.pdf VIP
- 《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教程》PPT课件.pptx VIP
- 绿化养护工程合理化建议、难点要点分析及解决方案.docx VIP
- 丰田COROLLA_AURIS发动机1ZR-FE__2ZR-FE技术信息指南.ppt VIP
- 2025年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150).docx
- 2025年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171).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