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亚半球”一个新概念诞生
“亚半球”一个新概念诞生
亚半球崛起――一个真实的亚洲故事
2008年,新加坡著名学者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发布了他的新书《新亚洲半球:全球力量不可阻挡地东移》(The New AsianHemisphere:the irresistible shift ofglobal power to the east),在中国台湾,出版商将书名翻译为《亚半球大国崛起》,抢尽了眼球。
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确令人惊叹。首先是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崛起。到1968年,日本就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紧随其后的“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在上世纪80年代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都接近或超过10%。此时国际上出现了所谓“东亚模式”的说法。之后,这股经济崛起的浪潮仍然生生不息,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在20世纪90年代突飞猛进,又被誉为“亚洲四小虎”。而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成就尤其震惊世界。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在《亚洲华尔街》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东亚“奇迹”是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成就之一。美国投行高盛公司则预计,中国的经济总量将在2027年超越美国,而印度也会在2050年实现惊人一跃。有人预测,2050年之前,全球四大经济体中将有三个在亚洲――中国、印度和日本。GDP的飙升,也体现为亚洲数以亿计的人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更长的预期寿命、更好的医疗和教育,此外还有数以百万计的人们渐渐脱离贫困,迈向更有希望的生活。
随着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的增强,不同于过去以地理上的东西南北来划分半球,马凯硕提出了一个新的半球――“亚半球”。他认为,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印度和其他迈入增长高速公路的亚洲国家或地区,都拥有七根“智慧支柱”――自由市场经济、科技、开明统治者、法治、爱好和平的文化、实用主义哲学以及对教育的重视。
当然,亚洲的“崛起”只是一个相对概念。虽然亚洲保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经济增长,在每个十年中都有亮点,但与西方世界的差距依然较大。亚洲地区生产了垒球经济产出的约30%,但是由于人口庞大,人均GDP只有5800美元,而美国的人均GDP已达48000美元。即使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计算,要赶上美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亚洲平均需要77年的时间,其中中国需要47年,印度需要123年。此外,亚洲还面临着巨大的人口障碍。到2050年,亚洲中老年人的比例将会超过20%,众所周知,人口老龄化正是日本经济停滞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的老龄人口将在2015年激增,印度似乎是亚洲惟一的例外。
鉴于亚洲相对较低的起点,发展的速度自然很容易超越全球平均水平,所谓的崛起,也正是指这样一个不断向上攀升的动态的过程。对于大多数亚洲人而言,崛起,并不是生硬的统计数字,而是可以切身体会的变化。一百年前的亚洲人,大多信奉“人的命,天注定”,认为奋发向上或努力工作是没有用的。但是今天的很多人改变了这一看法。马凯硕说:“很多中国人相信,他们的孩子会比自己活得好。但你去欧洲会发现,很多欧洲人都认为下一代不如自己,他们没什么信心了。”
亚洲人会思考
亚洲人会思考吗?十多年前马凯硕的一部著作,就起了这样的书名(CanAsians Think?)。
那时,当马凯硕应邀在一个国际会议发言时,一个问题突然浮现于脑海:“亚洲人会和其他人一样思考吗?”亚洲社会与文明何以落后于欧洲文明几个世纪?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马凯硕主要是想就亚洲观念发起一场讨论。但让他失望的是,这部著作并未在亚洲人中激起争论,而西方人对此的反应又消极得令人吃惊,似乎西方有些人不愿意看到亚洲人提出关于自己、关于未来的基本问题。
没有哪个人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更富裕、祖国更强大,但如果把西方模式生硬地植入亚洲,则很可能使进步的要求与传统价值观相矛盾,产生“排异”反应。阿富汗问题、巴以冲突的背后都包含着这种因素。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可以很轻易地使人相信“东西方文明融合”的论断,但东西方文明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融合,这一点不仅仅应该由西方强势的工业文明去反思,亚洲人自己也应该思考。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宿景祥说:“亚洲人会思考,就是说亚洲已经在探求解决问题的自己的方法。亚洲未来会按照自己的东西来探求解决方式,即亚洲方式。”
那么,“亚洲方式”是什么?伴随着亚洲的崛起,“亚洲方式”至今仍然在形成的进程中,没有人能用几句话说清什么才是属于亚洲的方式。
经济学家们归纳出亚洲国家和地区崛起之路中诸多的相似点,比如出口导向的经济政策、大量吸引外商投资、国内的高储蓄率等。而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