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精选.ppt

  1.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精选

* * 第四节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 2)步骤 : ①对开发区进行网格化处理(i=1,2,…,N;j=1,2,…,M),并按环境功能分区确定每个网格的环境质量保护目标Cij0; ②掌握开发区的空气质量现状Cijb,确定污染物控制浓度Cij=Cij0-Cijb; ③根据开发区发展规划和布局,利用工程分析、类比等方法预测污染源的分布、源强(按达标排放)和排放方式,并分别处理为点源、面源、线源和体源; ④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规定的空气质量模型或经过验证适用于本开发区的其他空气质量模型模拟所有预测污染源达标排放情况下对环境质量的影响Cija和Cij ⑤比较Cija和Cij (i=1,2,…,N;j=1,2,…,M), 如果影响值超过控制浓度,提出布局、产业结构或污染源控制调整方案,然后重新开始计算,直到所有点的环境影响等于或小于控制浓度为止; ⑥加和满足控制浓度的所有污染源的排放量,即为开发区的大气环境容量。 * * 第四节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 3.线性优化法 (1)特点: 污染源布局、排放方式已确定,可建立源排放和环境质量之间的输入相应关系,然后根据区域空气质量环境保护目标,采用最优化方法,便可以计算出各污染源的最大允许排放量,而各污染源最大允许排放量之和,就是给定条件下的最大环境容量。 采用线性优化法,关键是将环境容量的计算变为一个线性规划问题并求解。一般情况下,可以将不同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保护目标设为约束条件,以区域污染物排放量极大化为目标函数,建立基本的线性规划模型。 这种满足功能区空气质量达标对应的区域污染物最大排放量即为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 * * 第四节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 目标函数为:MAXf(Q)=∑DTQ 约束条件为:∑AQ≤Cs-Ca Q≥0 其中:Q=(q1,q2,…qm)T Cs=(Cs1,Cs2,…Csn)T a11, a12,…,a1m a21, a22,…,a2m A= : : an1, an2,…,anm 式中:m—排放源总数;n—空气环境质量控制点总数;qi—第i个污染源的排放量;Csj—第j个环境质量控制点的标准限值;Caj—第j个环境质量控制点的现状浓度;aij—第i个污染源排放单位污染物对第j个环境质量控制点的浓度贡献;di—i个污染源的权重系数。 * * 第四节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 二、水环境容量 (一)基本属性 水环境容量是水体在环境功能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所能接纳的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 水体一般分为河流、湖泊和海洋,收纳受体不同,其消纳污染物的能力也不同。 (二)计算方法 (1)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如常年径流的河流、湖泊、近海水域应估算其环境容量。 (2)污染因子应包括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重点污染物、开发区可能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和受纳水体敏感的污染物。 (3)根据水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受纳水体不同断(界)面的水质标准要求;通过现有资料或现场监测弄清受纳水体的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 * * 第四节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 (4)在对受纳水体动力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水质模型建立污染物排放和受纳水体水质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 (5)确定合理的混合区,根据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考虑相关区域排污的叠加影响,应用输入相应关系,以受纳水体水质按功能达标为 前提,估算相关污染物的环境容量(即最大允许排放量或排放强度)。 * * 第四节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 三、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环境承载力指的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 (一)基本原理 生态学意义上的承载能力定义为“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正常功能的最大压力阈值”。在社会学意义上,一个区域的承载能力是当提供公众期望的服务水平(包括生态服务)时能够维持的人类活动总和。 (二)应用领域 承载能力分析对评价一项规划的以下各种类型的影响更为适用: ■基础设施或公共设施; ■空气和水体质量; ■野生生物数量; ■自然保护区域的休闲使用; ■土地利用。 * * 第四节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 (三)分析方法及步骤 ①建立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一般选取的指标与承载力的大小成正比关系; ②确定每一指标的具体数值(通过现状调查或预测); ③针对多个小区或同一区域的多个发展方案对指标进行归一化。m个小区的环境承载力分别为E1,E2,…Em,每个环境承载力由n个指标组成

文档评论(0)

bod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