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94年个人报告王忠信
一、前言(1/2) 哲學家曾說: 你學的知識越多,內圓越大,圓圈外所接觸的未知知識也越大,你也就越感到自己的不足 。 科技進步的假設: 1.一旦人類造出比人類更聰明的機器人, 它們會不會將人類殺死? 2.可將老化長者腦袋中的知識移植到 年輕人的腦袋中嗎? 一、前言(2/2) 如果我們不是去假設而是要去證實,那還必須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觀察和研究儀器不斷改進才有可能。 直到今天我們對於所生活的地球、宇宙甚至人類問題,自己都所知有限。 這些問題不是目的,目的是如何將掌握的最新知識,科學成果,理論,假設和判斷提出一另類的觀點,有益於成果的運用與融合,觀念正確,服務人群。 二、認識基因(1/2) 基因存在於細胞內,有自體繁殖能力的遺 傳單位(從人的血跡、頭髮、唾液中取得)。 人們從基因的研究找到人體絕大部分疾病和不正常發育的原因,改造和修復基因就能治癒疾病和改正遺傳缺陷。 科學家估計,人類的基因約在5—10萬種左右,預計2006年可全部發現它們,以完成人類基因全部圖譜。 二、認識基因(2/2) 基因的用途: 可以用來增進人類的健康和治療疾病。 探索人類長壽的奧秘。 生產護身藥物。 給農業帶來一場革命。 研究轉基因技術的動物新品種。 追捕罪犯和減少犯案之誤判。 三、神化與現實(1/2) 俄國科學家於受污染土壤種植喜好吸收有毒重金屬植物(ex.印度介菜喜歡鉻,俄國蓼植物喜歡鋅、鉛、鎘)把吸滿重金屬割下,以800℃高溫化為灰燼後金屬就出來了。 美國科學家把BT(使蟲慢性中毒無法繁殖)毒素通過生物工程的方法移植到棉花上、改變棉花基因,具有較強抗蟲能力。 三、神化與現實(2/2) EM生物技術是由5科10屬80多種微生物培育出的複合菌群,用它萃取出的粉液可分解土壤中污染物、農藥殘留, 恢復原有復甦型微生物優勢,有助於農作物增產,避免環境污染。 工業上應用EM(有益微生物群)生物技術,用它掺入黏土燒結成陶瓷汽缸內襯,可明顯提高燃燒效率淨化空氣。 基因改造,基因食物(大豆,無咖啡因的咖啡豆) 基因改造動物(複製牛、羊、豬、 、) 。 四、電腦的過去與現代(1/4) 1642年法國Pascal以一系列的齒輪組成,用手搖動只能作加減法的計算機。 1674年德國數學家萊布尼次以一系列齒輪及步進輪的裝置可連續做加減運算。 1942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於美國誕生,重量30頓,面積約5坪左右,包含1.8萬個真空管,6千個繼電器,7千個電阻,1千個電容。 四、電腦的過去與現代(2/4) 1971年美Intel研製出微型計算機,它的心臟是一片4位元微處理器(含2250個晶體) 每次輸出8位元數據。 1990 年Intel推出32位元486晶片微處理器,是許多機器和電子產品的心臟。 1993年Intel推出奔騰(P1)晶片微處理器。 1995年Intel推出奔騰(P6)晶片微處理器,每秒可處理3億(≒109 )個指令。 四、電腦的過去與現代(3/4) 1996年日本東芝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製造出量子效應綜合電路的DRAM晶片,它的電子元件相當小,寬只有10 個原子(是一根頭髮10萬分之1 ),一塊指甲蓋的量子晶片能容納一萬億儲存元件或邏輯門,每秒可處理10億(≒1010 )個指令。這種晶片是用0.25微米的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技術,製造出人髮直徑數千分之一的電路線。 四、電腦的過去與現代(4/4) 1996年美國化學雜誌公布能使電路線縮小到人髮直徑數萬分之一的方法,以氬原子束轟擊方式。 近年來超級電腦不僅在生物、氣象、材料科學、核子技術、航空等領域解決巨大挑戰及複雜問題。日本富士通推出Vpp500系列機,使用20個微處理器,每秒可處理3550億(≒1012 )個指令。 預計2008年將出現每秒可處理4000兆(≒1016)個指令微處理器。 五、機器人(1/2) 第一代機器人只能在電腦程序的控制下,週而復始的按照固定路線作業,無法追蹤工件的位置變化。 科學家發現只要安裝感覺系統,機器人即可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人的感覺及思維決策功能。人類的感覺系統是由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外加預感,這些都由各種細胞構成,無法直接仿造。 國內外學者紛紛應用現代化科學技術,研製各種感應器及信號處理電路以模仿人的各種感覺。 五、機器人(2/2) 日本ATR實驗室人造電腦是由100萬個人工神經元組成,安裝在大型並聯電腦中。採用網路自動生成技術軟件,由許多電腦程序組成,而每個程序都能生成自己的遺傳因子鎖鏈,通過這些鎖鏈發出“生產信號”並具有自我進化的結構。 近年來利用全球定位系統及感應器,自動導航無人飛機,廣泛運用於救火,煙霧,輻射測定等危險環境中。 六、多媒體的網際網路(1/2) 電腦的發展開拓人類的思路,同時也開拓電腦運用思路,多媒體
文档评论(0)